王兆胡 劉克讓
摘 要隨著課改的逐步深入,新的問題逐次浮現。其中高中生物學科探究性實驗教學中“主題先行”太過明顯,束縛了師生探究的手腳,禁錮了學習者探究的思維,有違“高中生物新課標”的探究性學習之理念,也不符合科學探究精神之要求。本文指出警惕所在,以期同行注意,補益于課改實效課堂的打造。
關鍵詞主題先行 探究 實驗教學
一、“主題先行”思維務必要警惕
借用文學評論上的一個術語——主題先行,來反思理科課堂教學中教師精心構建的課堂活動主題的合理性與實效性問題以及在實施過程中學習者的響應程度情況。首先,課堂教學必須圍繞著一個既定的主題展開,即教學目標,圍繞著“三維目標”來展開一節(jié)課的互動交流和探究學習。當反思“三維目標”中究竟實施和實現了多少時,不禁困惑于精心預設的主題在落實過程中未必全部能達成,往往耽擱在許多臨時性生成的問題上,或者是必要性的拓展中,或者是逼不得以的補救上。過度地施行“主題先行”導致把課堂攪和成“雞肋”課。
其次,探究性實驗教學內容在教材中并未系統(tǒng)地整理出來,絕大多數探究過程實際上并未完成,實驗現象只能做客觀描述,絕對不可評判,因此,現象可以不描述,結論往往不唯一的特點讓教師需要謹慎對待,更需要“寬大”處理,這本身是符合教材編排意圖的[1]。如果教師不引導或不會引導則會使學生對探究的體認無所適從。譬如,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中所編選的十一個探究性實驗在實際教學中能按要求完成操作的不足六成。通常是將“做實驗”無奈地簡化為“講實驗”,或者觀看實驗視頻。學生不情愿地體驗這樣縮水打折的課堂,會在課上敷衍塞責,課后消極怠學,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效就無從談起,最嚴重的就是會衍生出思維懶惰和“語言腐敗”[1],從而破壞大教育生態(tài)。
再次,“主題先行”是教師偷懶的表現,課改務必警惕。探究性實驗課堂的開放性更是全面考驗老師教學素質的試金石。其實還課堂與學生并不意味著教師工作量的減少,而是課前課后工作量的加碼;亦非誤讀為學生不學或者少學,也非被理解為教師悠閑度日。教師不能以“主題先行”的創(chuàng)舉要么頑固地排斥課改,要么打著課改的旗幟將應試教育做到極致卻忽視了素質教育。教師完全可以將二者兼顧,因為二者本來是一體兩面的事,并不沖突,而是統(tǒng)一的。如果至今教師還心存芥蒂,對此還在討論應不應該,那是對探究性實驗課堂教學要求沒有吃透的表現??v觀近些年的高考試題,已在這方面牛刀小試,但得分普遍不容樂觀,而這方面考察有所偏重則是今后高考考查的必然趨勢。
最后,在探究性驗教學中教者常會犯“教教材”的狹隘經驗主義和本本主義錯誤,本身就是“主題先行”導致的認識上的弊端。沒有有效地“用教材教”,而是致力于“教教材”。這和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主題先行”有類似之處。在沒有學生熟知的任何材料的情況下組織整個探究實驗,事實上的探究已經被架空了,將學生現有的對“自在世界”的認識抽離出實驗探究實施的過程,僅僅是引導者與學習者合演了一場戲而已,學習者并不能從探究中獲得除結論性的識記點外的任何知識、經驗或者是技能之類的有效東西,從而也就無從講究建構了。因此,學生對探究性試驗基本上處于無概念、無思路、無準備的“三無”狀態(tài)。這樣老師就不必驚詫于無為而治的探究性實驗課堂的效果往往會優(yōu)于精心準備的“偽探究性”實驗課堂。探究的內涵之意是在探究性思維精神的引領下挖掘校本實驗素材來開展和實施學習者學習的過程體驗,從而獲得科學真理的體認與認同感。
二、摒棄“主題先行”的探究性實驗課堂的特點
1.不是先入為主的課堂
探究性實驗課堂肯定有主題,但絕不先行。當學生將這一探究過程結束之后才能對預期的一個主題發(fā)生認識并校正和完善。事實上在高中理綜的探究性實驗課堂上真正能實施并能讓師生滿意的并不多。原因是:教師預先給了一個無可非議的主題是束縛學生思維和手腳的教學行為,不要忘了學生是帶著“好奇”和“問題”才進老師的課堂的,也是帶著“玩?!敝跣拈_始探究實驗的。以普通高中生物探究性實驗為例,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對學生生物實驗技能方面只給出了描述性的指導原則,并未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規(guī)律具體化,目前對學生實驗技能訓練和發(fā)展的目標沒有專業(yè)人員進行全面提煉和系統(tǒng)整理而形成相應的目標體系。這恰恰預留了一定的實驗課堂教學改革余地,給一線教師一塊很好的新大陸或試驗田。
2.不是一針見血的課堂
探究性實驗課堂上教師是“合理平等中肯的首席”,也是極其“先知先覺”的參謀、顧問,更是隨叫隨到的高級助手。不可以一針見血地點破學生要探究的“秘密”,或許學生的探究是與教師心目中的探究成鏡像關系的。組織一節(jié)探究性實驗課臨近下課時一定要得出個無人質疑共同認可的“真理”嗎?如果將意猶未盡的好奇延續(xù)到課下又有何妨呢?實驗課堂中分析學生提出的問題一定要一針見血,而對學生所探究的主題則是不憤不啟。
3.不是不允許犯錯的課堂
在主題先行的前提下想讓學生犯“創(chuàng)新性”的錯誤恐怕都很難。絕大多數學生會將探究實驗過程和步驟當做實驗操作指南一樣遵照做完,恰恰就是在這個忠實的操作過程中誕生了令學習者費解的“錯誤”結果。在他們看來,查找錯誤原因是很艱難的,結果的無法耦合與預期都是無法釋懷的,知識的獲取進程停滯,挫敗感很強,這便是主題先行的后果。放手讓他們犯屬于自己的錯,收獲的正好是一個彌足珍貴的“反例”經驗和教訓,見證的恰恰是師生期望的真理[2]。我們何不把探究性實驗課堂上的“失敗”稱之為“循環(huán)重構”呢?現在探究性實驗課堂教學的死穴恰是堵死了學生“犯錯誤”的機會和空間[3]。
4.不是“學八股”模式的課堂
實驗課堂的課改不論是在方法上還是方法論意義上都面臨著巨大的困境,亟待尋找出路,這才是課堂改革中的一場哥白尼式的核心革命。過去評課中關注的環(huán)節(jié)已經不能夠給予現代課堂高效的保證了,教師要重新審視和思變了。反對八股由來已久,在探究性實驗課堂上也要反對“教八股”。不論在分組實驗中還是單獨實驗中都不應該給學生太多的硬性規(guī)定,除非這是關乎實驗操作中人身安全的事項。最令學生費解的是實驗考試題總喜歡拿錯誤的問題反復考察,無形中強化了錯誤實驗操作在學生心目中的印象,事實上這是考察的下下策,這種考察方式的思維定勢就是在鉆“主題先行”的空子,亟待改變。課改到最后是將“高考怎么考教師就怎么教”轉變?yōu)椤敖處熢趺唇谈呖季蜁趺纯肌?。主題先行不會引領課改黃金時代的到來,它遏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將來這個國家就是低想象力的國家,培養(yǎng)不出創(chuàng)造力[4、5]。
5.不是少數服從多數的課堂
當閱讀約翰·密爾的《論自由》時是否會關注到最初此書引進中國時嚴復先生將其書名譯為《群己權界論》?那么在探究性實驗課堂上給予學習者的民主和自由又是什么呢?基于元認知理論的高中理科實驗課堂策略還能有哪些呢?高中理科實驗教學力促學生逐步認識實驗在理科中的地位和作用,要重視實驗在知識學習中的作用,重視學生對理科學科全過程的理解,重視學生實驗技能的提高,重視學生對學科實驗的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學生科學嚴謹的態(tài)度和作風。只要是這些還成立,還是教育者孜孜以求的目標,那么通常欣賞的“標準答案”在探究性實驗教學中就要慎重對待了。真理往往不在多數人的手里,更何況是一節(jié)時間有限的探究性生物實驗課,課堂內少數學生從中發(fā)現了客觀的東西,有一大部分未必全身心投入或者有實際收獲,如果真正算是探究的學生鳳毛麟角,恰恰就是這少數引領了其他大多數學生的實驗課學習,反而熏陶和影響了“局外”學生對知識的印象生成。這就是現在課改中生物探究性實驗課的現狀,堪憂堪慮。
三、規(guī)避策略
為了避免犯“主題先行”之謬誤,筆者所在學校理科各學科組通過國家新課程培訓學習和摸索,討論達成如下共識:“基于方法觀傳授知識、基于過程觀培養(yǎng)能力、基于綜合性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作為實驗教學理念,構建了“一條主線、三個層次”的實驗教學目標新體系,以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從基本技能訓練、綜合探究實驗和創(chuàng)新設計實驗三個層次實施探究性實驗教學,從而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與此同時,警惕以下最壞的結果:組織失敗的實驗課堂變成鬧場;各行其是的“偽自由主義”猖獗;實驗者“拿來主義”盛行;實驗者“在場主義”盛行;無謂和無為的浪費行為抬頭。教學本身是一項實踐活動,教師備課時要盡量克服“主題先行”的頑固影響,不能局限于教材和教師用書,從校本條件和鄉(xiāng)土條件出發(fā)來思考探究性實驗課堂的教學組織,切忌從本位主義出發(fā)將一切看作是“本?!钡木窒匏季S抬頭乃至甚囂塵上,時時關注高考新動向,重視探究性實驗課堂的改革探索,研究探究性實驗課題的檢測方法,備考探究性實驗檢測試題的訓練[6、7],以期將素質與應試一體兩面做到兼顧雙優(yōu)。在探究性實驗教學的課堂教學探索中教師重視授權、協作、試錯、獨立思考,基于把學生當作一個創(chuàng)新者看待所不可缺少的四樣素質:好奇心、合作、關聯性或整體性思考、行動和試驗的偏好。
警惕在高中理科探究性實驗課堂教學中的“主題先行”現象關鍵在于教師對探究性實驗本身和探究性實驗課堂的省悟與駕馭?!爸黝}先行”在中學生物探究性試驗教學中逐漸暴露出令師生不滿的端倪不得不注意。教師在這類課堂上扮演的角色是一個意在筆先的顧問。改革與問題是相伴而生,課改人無需回避和掩飾,要提高警惕、勇敢面對、理性反思、積極化解。正如錢理群教授所言,基層中學教師中的教育理想主義者正用靜悄悄的方式開啟著一場教育改革,課改是需要“低調的理想主義者”所警惕的。
參考文獻
[1]喬治·奧威爾.一九八四(第1版)[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2] 丁晶.高中生物學“少教多學”教學模式初探[J].生物學教學,2014(12).
[3] 托尼·瓦格納.創(chuàng)新者的培養(yǎng)[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4] 肯·羅賓遜.讓思維自由起來[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
[5] 托馬斯·弗里德曼,邁克爾·曼德爾鮑姆.曾今的輝煌[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
[6] 曾德添.與時俱進,聯系實際開展生物學教學[J].生物學教學,2015(4).
[7] 池淮清.通過“思考與討論”提高課堂教學效果[J].生物學教學,2014(12).
【責任編輯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