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向紅
【摘 要】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融入更多有利于學生成長的因素,促進學生在師生關系與學科知識等方面有所收獲,有利于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為學生成長而教,需要教師工作者改革教學模式,加大創(chuàng)新力度。文章立足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xiàn)狀,主要分析了“如何為學生成長而教”這一問題。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教學策略 教學質量
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教育工作就是要促進學生的成長,每一個教學活動的設計與組織,都應當將學生的成長設置成為最終目標。小學語文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促進學生構建語言思維的重要活動。
一、講究學多于教,構建成長性語文課堂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就是處理好師生關系,處理好教與學生的關系。一直以來,教與學的關系都很復雜,“教”大于“學”“教”小于“學”還是“教”等于“學”,為許多教育工作者所爭論。一直以來,受到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很多教育工作者認為“教”大于“學”,無教則無學。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他們視自己為課堂的主人,忽視了學生潛能的開發(fā)以及個性的表達。要打造成長性的語文課堂,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本,承認“教”小于“學”的基本教育觀點。在“教”小于“學”的思想基礎上構建小學語文課堂,相信每一位小學生的學習潛力,會讓課堂為學生而服務。
比如,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像以前一樣將自己的閱讀觀點強加在學生身上,而是更多地尊重學生,本著學重于教的理念,鼓勵學生與文章互動,并肯定學生提出的不同閱讀觀點。像在講解《司馬光》時,閱讀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一些學生佩服司馬光的機智,也有學生認為司馬光有更好的選擇。教師不能死板地認為故事的精髓就是司馬光的聰慧之處而一味否定了學生創(chuàng)新的想法。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想法,重視學生的個人學習,以學生的學習情況而施以教育,才能讓學生的思維完善起來,促進學生的成長與進步。
二、重視自主學習,構建成長性語文課堂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見識的廣闊,讓學生逐漸成為語言的自由應用者。學生成長的標志之一就是他們有能力自主學習,因此,打造成長性語文課堂,還需要教師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足,自主學習并不是完全自主學習,還需要教師的引導與管理。一些教師錯誤理解自主學習的意義,完全放任學生,最終影響了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構成有效的自主學習課堂,教師不得阻礙學生自主預習,也不能讓小學生隨意學習。
打造成長性的自主學習課堂,還需要教師注意幾點。首先,教師要用簡單的開端引導小學生自主學習。用最直接的方式讓小學生投入到自主學習中,方能給學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學習舞臺。其次,要讓學生預習。在真正學習知識前,鼓勵學生了解學習的內容,嘗試性地自主學習,能夠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最后,教師要幫助學生解決自主學習的難題。比如在講解《歡樂的潑水節(jié)》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預習任務,像找出文章中的生字并嘗試組詞,找出文章最吸引自己的地方,積極總結預習中遇到的問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并用課堂教學時間給小學生解答問題,認真完成預習任務的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成為課堂中的活躍者。而未認真完成預習任務的,也會因為羨慕而投入到下一次的自主學習中。
三、關注學習過程,構建成長性語文課堂
為了完成學校安排的教學任務,很多小學語文教師過于關注學生的語文考試成績,忽視了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讓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成長起來,必須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構建成長性課堂,教師要在傳播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以及情感的調動,讓學生從提高成績的怪圈中走出來。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讓學生在課堂中時刻處于學習的狀態(tài),以內心學習的需求作為成長的動力。教師要堅持先學后教的原則,合理安排課堂教學環(huán)境,讓小學生成為語文知識的開發(fā)者。
比如,在講解《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新鮮的課堂活動,讓學生的多方面能力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得以調動。借助閱讀學習內容,教師可以開拓寫作教學內容,讓學生仿照“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寫一寫“真想變成……的……”,看看誰的點子最有創(chuàng)意。稍具競爭性的課堂小活動,會讓學生快速動起腦筋。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思考過程與比拼過程,讓學生學生認真思考,也學會聆聽他人的想法,向他人學習。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思考能力得以培養(yǎng),借鑒與欣賞水平也得以提高,有利于語文綜合實力的提升。
四、加強理解深度,構建成長性語文課堂
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在他們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深度。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提高了,就能更為深入地理解所學習的內容。因此,隨著年級的增長,教師要加大課堂教學的深度,使學生的學習內容層級不斷上升。如果學習內容只停留在一個水平面上,學生是很難成長起來的。
比如,在講解《三顧茅廬》時,教師不能只讓學生掌握生字與生詞,還要讓學生理解三顧茅廬的歷史背景與歷史意義,使小學生意識到這一故事流傳下來的原因。要促進學生理解深度的加大,教師要鼓勵小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將三顧茅廬與現(xiàn)在的生活結合起來,思考一下什么樣的人值得他們三顧茅廬,提升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為學生成長而教的課堂并沒有理論上的定義,實施起來也比較困難。但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只要教師認清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人學習能力的提高,就會讓學生在課堂中有豐富的收獲。重視語文課堂教學的價值以及學生進步的程度,在傳播語言知識的同時給學生學習的權利,就有利于學生成長。
【參考文獻】
【1】劉紅艷.淺析小學語文課堂中多媒體的運用【J】.初中生優(yōu)秀作文,2015(18)
【2】李士達.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探討【J】.課外語文,2015(24)
【3】趙巧聚.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