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蘭
摘 要:語文學習應該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因為積累不僅僅是知識的儲備,也是一種理念和方法的折射;不僅僅是技能的提升,也是生活和感悟的延伸;不僅僅是文化積累,也是情感和靈魂的滋養(yǎng)。
關鍵詞:儲備;理念;技能;感悟;滋養(yǎng)
管子說:“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的確,山的高、海的深就在于“積累”,小學語文學習亦然??梢哉f,積累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古語“積學以儲寶,厚積以薄發(fā)”說的正是這個道理。離開了積累,語文學習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彼^的“吸收”就是“積累”?!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明確提出:“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蹦敲?,該如何正確認識語文積累呢?如何引領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到更多的“維他命”呢?
一、不僅僅是知識的儲備,也是一種理念和方法的折射
小學生在語文教育中要獲得的最基本的東西是什么?首先當然應該是語文積累。千萬別以為多積累了一些與考試無關的詩文,就是浪費時間。說到底,當學生對文字、口語交際、閱讀和習作積累到一定程度之時,學生已經(jīng)重新創(chuàng)造了自己,“教育的目的是將空洞的心靈轉(zhuǎn)化成開放的心胸”,而閱讀積累正是“轉(zhuǎn)化心胸”最重要的路徑之一。
比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搭石》一文,針對“年輕人背老人過搭石”,可以設計以下詞句拓展積累:
美在身邊,美是年輕人背老人過搭石;美在動物界,美是老鷹替幼鳥( );美在校園,美是孩子們彎腰( );美在公園,美是( );我曾經(jīng)游覽九寨溝,認為那是( )的美;我曾經(jīng)瀏覽( ),認為那是壯麗的美;曾經(jīng)( ),認為那是( )的美。
新課程視角下,語文閱讀積累至少應該包括三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語言材料的積累,包括字、詞、句等方面的吸收和儲備,這樣的積累是最淺層次的積累,但不可或缺。二是語言運用規(guī)律的積累。朱光潛說:“最適當?shù)淖志浒才旁谧钸m當?shù)奈恢谩D且痪湓捴挥心且粋€說法,稍加增減更動,便不是那么一回事……”遣詞造句、對話、表達和習作,都有自己的規(guī)律,這樣的規(guī)律掌握得多了,閱讀積累才會遷移,才會內(nèi)化。三是“為什么這么寫”的積累,涉及言語動機、交際目的、語言環(huán)境、文體特征、語言風格等問題,概言之就是境感問題。
另外,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所反映的課程結(jié)構(gòu)來看,語文學習除了語言積累,還必須注意文化積累和生活積累?!盎跐h字特征,一個字,往往就是一個故事、一種姿態(tài)、一種行為、一種情致?!闭Z言本身是一種文化,語言學習其實就是文化的滋養(yǎng)、浸潤與傳承??梢姡Z文是有根的,是有源頭的,是有民族性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重視閱讀積累,不僅僅是知識的儲備,也是一種理念和方法的折射。對于浸泡在閱讀中的小學生來說,早早在閱讀理念的源頭上加以正確引導,它將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將會有難以言說的回報。
二、不僅僅是技能的提升,也是生活和感悟的延伸
語文積累不單單是孤立、機械的記憶活動,不僅僅是技能的提升。積累多了,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就多、就深,所謂的“理解、感悟、鑒賞”,其實說的就是閱讀積累的多重功用。顯然,“閱讀的意義不在于傳遞或移植已有的經(jīng)驗及意義,而在于構(gòu)建未有的經(jīng)驗與意義。因為任何閱讀材料的原有意義總是隨著讀者的欲求和能力而擴大或使之貧乏,并且讀者總是將閱讀材料轉(zhuǎn)化成關于他自身的信息,使材料浸染于自己的環(huán)境中——讀者在一次次的親歷閱讀中一次次的復活。”可以說,正是學生的“閱讀積累”給予學生主體體驗生命成長意義的機會,也正是“閱讀積累”使閱讀充滿生命活力、創(chuàng)造潛能。
仍然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搭石》為例,針對“風景美”“畫面美”和“人性美”的延伸探究,教師可以引導孩子們進行以下積累:
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平整方正的石頭在小溪里橫著擺上一排,幾番精心踩踏——助人為樂美;
急著趕路的老人,發(fā)現(xiàn)搭石不穩(wěn),及時調(diào)整,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勤勞美;
行人走搭石,動作協(xié)調(diào)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和諧美;
如果兩個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招手禮讓對方先過,閑話家常之后才相背而行——謙讓美;
要是年輕人偶遇老人,總是蹲身下伏,背負過溪——尊老美。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不僅僅是語言層面的積累,也包括文化積累和生活感悟。是啊,《搭石》中的“美”可不止一種,畫面美、自然美、勤勞美、和諧美、尊老美、活潑美等等都是“活生生”的“美”啊。瞧,“搭石”雖然還是那個“搭石”,但“美”已不是原來的“年輕人背老人過搭石”,“搭石”和“美”已被賦予新的意境、新的索引和新的含義。當學生重新定義“美”的含義和范圍之時,學生的閱讀積累更多,更寬泛,必將洞開學生的多重視域。語文教師就是要引導學生跳出“小語文”的習慣思維,跳出“此時此地”的習慣思維,才能不斷地拓寬學生、滋養(yǎng)學生。
三、不僅僅是文化積累,也是情感和靈魂的滋養(yǎng)
“閱讀能使我們自我完善,更關切他人的感受,更好地表達自我。只有更好的人,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務?!钡拇_,閱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自我完善,更好地表達自己。只有不斷地進行閱讀積累,才能在發(fā)現(xiàn)語文廣博的過程中,心靈和情感也受到多重滋養(yǎng)和鍛造。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教材中的《走遍天下書為侶》是英國女作家尤安·艾肯于1974年寫的一篇散文。文中有好多句子意蘊十足,比如“你喜愛的書就像一個朋友,就像你的家?!薄笆郎蠜]有兩個人會用同一種方式讀同一本書?!薄斑@真像與另一個人同船而行。”……引領學生積累這些句子,并且以這些句子作為讀書的動力,本身就是在重建學生的閱讀觀和人生觀。想想,當學生也像尤安·艾肯一樣,把喜愛的書當做朋友,教師已經(jīng)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播下了一顆愛讀書的種子。
還可以進行這樣的閱讀拓展作業(yè):(1)一本你喜愛的書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處你隨時想去就去的故地,一本你喜愛的書就是( ),也是( )。(2)用摘錄式的方式積累《走遍天下書為侶》的好詞好句,用體會式的方式積累《神奇的書》中的精神啟迪方面的素材,用批注式的方式積累作者的想象、經(jīng)歷和思考等方面的點點滴滴。
同時,在教學此文時,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與“讀書”有關的其他文章或名句,如《神奇的書》:“沒有一艘非凡的戰(zhàn)艦,能像一冊書,把我們帶到浩瀚的天地?!薄昂脮莻ゴ笮撵`的富貴血脈?!保◤洜栴D)“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培根)……的確,引領學生或瀏覽,或精讀,每天都在儲備著與《走遍天下書為侶》的學習有關的“營養(yǎng)”,必將更大地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和精神視野,而這樣的積累和拓展,正是語文學習最重要的視點之一。
畢淑敏曾經(jīng)發(fā)出感慨:“閱讀是一種精神的按摩。當合上書的時候,你一下子蒼老又頓時年輕。菲薄的紙頁和人所共知的文字只是由于排列的不同,就使人的靈魂和它發(fā)生共振,為精神增添了新的鈣質(zhì)?!钡拇_,閱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會從量變過渡到質(zhì)變,必然會使人變得“年輕”。閱讀已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方式,如同呼吸,宛如吃飯,意味著學生的生活方式都已悄然發(fā)生變化,為自己增添新的精神鈣質(zhì)。
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經(jīng)常引領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在積累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突破,引領學生“徜徉”在語言的百花園中,深入文字、思想、情感的幽徑處,去積極地擷取“花蜜”,才能打造一片廣闊的、厚重的語文學習新時空。
參考文獻:
老伯牙.回歸語言本體,以細節(jié)教學為呼吸的重構(gòu)[J].福建教育,2011(12):30-32.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