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摘 要]概念教學是引導學生建構知識體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扮演著核心角色。教師應從把握情境引入點、方法探究點、概念建構點三個基點入手,結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發(fā)展特點,讓學生親歷概念的形成過程,并展開判斷和推理等數(shù)學探究,使學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主動建構概念的知識體系。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 概念教學 教學策略 教學基點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4-082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概念教學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培養(yǎng)學生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能力的基礎。那么,如何才能實現(xiàn)概念教學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呢?
一、把握情境引入點,重在激活思維
在概念教學中,教師根據(jù)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熟悉的實例,創(chuàng)設有趣的數(shù)學情境,從而把握概念的引入點,有效激活學生的已有思維和認知,鏈接新舊知識體系,使學生迅速進入思維軌道,初步的感知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我們身上的‘尺”時,教師可以先展示動畫片《貓和老鼠》的片段:貓的胡須被剪掉后,出現(xiàn)了奇怪的現(xiàn)象,當它追趕老鼠時經常莫名其妙地被撞倒,身體再也不像之前那樣靈敏了。這到底是為什么呢?針對這個問題,學生踴躍發(fā)言,有的說貓的胡須是一個“探測器”,能夠提前探測道路的寬窄;有的說貓的胡須是一把“尺”,能夠測量洞口的寬度。此時教師導入新課:貓的身上有“尺”,那么我們的身上有沒有呢?大家找一找。學生很快將注意力轉到自己身上,有的說一腳伸出去,就是一把“尺子”;有的說邁出一步,也是一把“尺子”;還有的說伸出兩臂就是一庹,也是一把“尺子”;還有的說大拇指和中指的距離一拃,就是一把“尺子”。教師追問:你能示范一下嗎?學生有的伸出腳,有的跨出一步,有的將兩臂左右伸開,還有的將大拇指和中指張開。由此,教師導入概念:我們身上有這么多的“尺”,到底這些“尺”有多長呢?現(xiàn)在我們就來測量一下身上的這些“尺”的長度。
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有效把握概念引入點,從學生耳熟能詳?shù)膭赢嫻适抡归_引導,以此創(chuàng)設了生動的數(shù)學情境,讓學生在交流和思考中步步深入。
二、把握方法探究點,重在方法指導
教學的重點并不是要告訴學生概念是什么,而是要引導學生經歷概念是什么。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概念的探究點,帶領學生親歷概念的形成過程,并加強方法指導,使其能夠從非本質屬性中發(fā)現(xiàn)差異所在,從而明確概念的本質屬性,獲得深刻理解和內化,提升概念的認知力。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梯形的面積”時,先讓學生展開猜想:梯形的面積跟哪些因素有關?該如何計算梯形的面積?有學生認為梯形的面積跟上底、下底、高和腰的長度有關;有學生認為可以采用方格紙數(shù)格子的辦法得出梯形面積;也有學生認為可以將梯形轉化為已經學過的圖形(如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然后尋找兩者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從而求得梯形面積。此時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思路,展開方法引導:要想實現(xiàn)轉化,采用什么方法比較好呢?轉化前后的面積有什么變化?學生認為,可以將梯形分割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然后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三角形的面積相加,就是梯形的面積。由此,學生展開探究,并進行小組交流,弄清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高是同一個高,從而得到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為(上底+下底)×高÷2。
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牢牢把握概念的探究點,展開方法指導,讓學生從學過的舊概念中找到思路,一步步自主探究。
三、把握概念建構點,重在操作引導
根據(jù)現(xiàn)代教學理論,動手操作比被動聽課要更有效。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形象思維的特征,把握概念建構點,設計不同的數(shù)學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測量等直觀方式,建構數(shù)學概念并使其獲得內化。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時,教師可以進行三個層次的操作引導。層次一,先準備4個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讓學生將其拼成一個長方體。學生操作后,教師提問:“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為什么?”學生認為這個長方體由4個小正方體組成,因而體積就是4立方厘米。層次二,教師出示一個餅干盒,并標出其長、寬、高,讓學生猜想:如何計算餅干盒的體積?學生用若干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來擺一擺,數(shù)一數(shù),算一算,將所得數(shù)據(jù)填寫在記錄表中。層次三,學生操作后交流表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總結,最終推算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為長×寬×高。
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把握概念建構點,引導學生展開操作,找到概念的生活原型,從而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質。
總之,概念教學的關鍵是要把握基點,找準概念的引入點、探究點和建構點,由此實現(xiàn)思維、方法和操作技能的提升,由此打通任督二脈,實現(xiàn)預期目標。
(責編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