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吉香
“童年不僅是人的根基,而且也是人的核心。如同樹木一樣,那最初的年月被記錄在年輪的最核心處,盡管它已被日后的歲月所包圍,但那最初的年月仍舊發(fā)揮著核心作用。童年,就是人這棵樹最中心的年輪,是人這棵樹的樹心,它始終默默地滋養(yǎng)人的一生?!蓖甑恼Z文學習,足以影響、支撐、滋養(yǎng)和鮮活人的一生。生態(tài)語文教育正是站在這樣的生命高度,追求課堂的自然發(fā)展,維護童年的生態(tài),尊重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節(jié)律和認知規(guī)律,收獲并豐富童年的純真體驗,為孩子一生存儲最為寶貴而又不可再生的體驗性語文資源。本著這樣的追求,我們的課堂實施自然要從學生的內(nèi)心需要出發(fā),尊重學生個性,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個體成長、展示自我的舞臺。
且看《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片段:
(上課伊始,教師飽含深情,鼓勵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后,問道:“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學生有些緊張,課堂呈現(xiàn)出少有的寧靜。教師以春天般的微笑,環(huán)視課堂,目光中滿含鼓勵與期待。一只小手遲疑了一會兒,慢慢舉了起來,教師果斷地叫了她。)
生:(讀)我舍不得這兩棵樹。
(生只是讀了課文中的一句原話,顯然答案是不滿意的。教師隨即出示了這句,順著引導下去。)
師:你讀這句話,想說明什么呢?
生:(愣了一會兒)宋慶齡奶奶舍不得這兩棵樟樹,說明……
師:這是全文唯一的一句人物對話,你有信心讀好它嗎?
(生1讀,重讀了 “舍不得”一詞。)
師:你為什么要把“舍不得”讀得特別突出呢?
生1:我覺得“舍不得”中飽含了宋慶齡奶奶對樟樹深厚的感情。
(師當即獎了她一片香樟樹葉。生欣喜萬分。)
師:你真會讀書!作家葉圣陶曾經(jīng)說過“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你從“舍不得”一詞中讀到了情,還想怎樣讀?(師再次用鼓勵的目光注視著學生)
(生2讀,重讀了“我”,并交代原因:是宋慶齡奶奶很舍不得這兩棵樹,而不是別人。師面露贊許的微笑。)
(生3讀,重讀了“這兩棵樹”,并說:“我覺得宋慶齡奶奶舍不得的是這兩棵樟樹,而不是別的樹,在她的心目中最在乎的就是這兩棵樟樹。”師動情地豎起了大拇指。)
師:就這么一句看似平常的話,不同的人卻讀出了不同的感受,這些感受是多么彌足珍貴,因為這是只屬于你自己的獨特感受。咱們學語文就要與同學、老師交流你的感受,這樣才會越學越有滋味。(得到老師的肯定,學生的臉上洋溢著會心的微笑,眼睛忽閃靈動。)
(教師用期待的目光環(huán)顧教室,順勢布置了第二次讀書任務(wù):采用圈圈、畫畫、旁注的形式,認真研讀課文第4、第5自然段,待會兒再次交流各自讀書的收獲。學生群情振奮,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沉浸于幽幽墨香間,呈現(xiàn)出一種難得的語文學習佳境。)
此教學課例,引發(fā)了我的思考:
一、生態(tài)的語文課堂是自由的:融情的呵護讓課堂散發(fā)怡人的馨香
生態(tài)語文課堂應(yīng)呈現(xiàn)出一種像呼吸一樣自由的狀態(tài)。自由的狀態(tài)能夠放松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擁有一種良好的心境。加繆說得好:“自由應(yīng)是一個能使自己變得更好的機會?!?/p>
葉瀾教授曾經(jīng)說過,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才能變成生命的涌動。誠然,快樂的對話才是真正的閱讀,而它也意味著自由,意味著尊重,意味著平等。然而,我們的課堂上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教師激情澎湃,口若懸河,學生卻沉默無語,游離于課堂之外;當教師拋出閱讀話題時,學生更是深深地低下頭,生怕老師會叫到自己。這時你會采取什么措施?粗暴的呵斥?不著邊際的啟發(fā)?無奈而失望地搖頭?其實課堂中出現(xiàn)的寧靜,并不是“世界末日”。什么是教育?教育在課堂上首先是一種喚醒!
課堂伊始出現(xiàn)了少許的拘謹,但教師“春天般的微笑”“滿含鼓勵與期待的目光”以及一片香樟樹葉,不是開啟了一扇扇自由的心窗嗎?課堂上,同樣一句“我舍不得這兩棵樹!”學生讀出了不同的聲音,這是何其珍貴!這不正是源于教師智慧而融情的呵護嗎?有位教育家曾說,我們要像呵護自己的眼睛那樣呵護孩子的心靈。這呵護的智慧,就藏在語文教師個性化的手勢上,匿在教師含蓄的微笑里,隱在教師適時的點撥中,躍在教師如金的話語里。只有這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促進他們不斷進步,獲得成功,體驗人生的價值,才會激起學生內(nèi)心對語言學習的渴望。
二、生態(tài)的語文課堂是有對話的:盡情的釋懷讓課堂舞動迷人的激情
“對話”是生態(tài)語文課堂的本質(zhì)性標識,是自由呼吸后的一種“水到渠成”?,F(xiàn)代教學是師、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訉υ捠钦n堂生成的生態(tài)條件。對話是在傾吐、傾述和互相啟發(fā)、共享中,使“雙方共同擁有一個輝煌瞬間”。從上文的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學生的生命已經(jīng)在自然馨香的對話場景中不知不覺被喚醒、被激活,他們的心智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解放了出來。課堂上,稚嫩的話語、純正的感情、靈動的思維、“小手如林、小臉通紅”的情景,怎能不讓人為之感動?這樣的對話是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這樣的對話實現(xiàn)的是感悟與理解的整合,人心與文心的默契,觀點與精神的共享;這樣的對話創(chuàng)生的是一種自主閱讀和獨立思考的新方式,一種自由表達和合作分享的新平臺,一種人性流淌的自然與開放的新課堂;這樣的對話中,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生命存在的價值,心靈成長的幸福。于是,“生長”不再是賦予的、外加的,而是“主體”自覺的、應(yīng)然的。
三、生態(tài)的語文課堂是生長的:悠然的生成讓課堂激蕩動人的旋律
用“生長”來觀照語文教學,生態(tài)語文課堂就應(yīng)該是教師和學生交互作用而生成的一項具有建構(gòu)生命意義的活動。語文教師要放慢腳步,還課堂以自然松弛、疏疏朗朗、濃淡相間的狀態(tài),讓學生自己直面文本,靜思默想,有滋有味地閱讀,充滿靈性地感悟,自由大膽地想象,聚沙成塔地積累,充滿激情地創(chuàng)造,學生才會擁有屬于自己的時空,才能投入地思考,真誠地表達,才會生長出自己的思想,語言才會新鮮水靈、淳樸有趣、豐富多彩。而“生成”是人的自我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因。從生命哲學的意義上來說,生成是生命的存在、沖動、易變,是一股向上、向外、向前永恒推進的努力。它是生命的涌動與舒展,是生活的揚棄和展望,是自我意識的成長,是自我實現(xiàn)的形成。上文案例的讀書對話交流,正是有了教師春風拂面般的呵護與等待,孩子們才在動情朗讀中感受到了樟樹的蓬蓬勃勃,在真情對話中領(lǐng)悟到了樟樹的可貴品質(zhì),在深情拓展中體會到了宋慶齡的高雅與頑強。隨即,孩子們激情不覺凝聚成了筆端的真情流露:“人們總愛在這兩棵樟樹前留個影,因為它們無論是夏季還是冬季,總是那么枝繁葉茂,蓬蓬勃勃;因為它們即使枝枯葉落,被制作成家具,但那與眾不同的香氣也能永久保持;更因為它們是宋慶齡奶奶的化身,看到它,人們就會想起美麗、高貴、一身正氣的宋慶齡奶奶?!边@看似意料之外,實則又在情理之中的生成,讓課堂充盈著蓬蓬勃勃的生命律動,學生的語言、思維、精神也在活潑地生長著。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市吳江區(qū)蘆墟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楊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