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凌燕
【摘 要】數學知識離不開生活,數學活動就更離不開實踐生活。數學學習過程,就是數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過程。所以,在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要把數學教學同生活實踐恰當結合,符合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才有利于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學生的終生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生活;感知;質疑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教學活動也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但是,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教師教學的內容僅限于教材,教學目標最終指向于考試,導致許多問題只能是紙上談兵,對兒童的心理需求、認知特點置若罔聞,與兒童生活相卻甚遠。所以,很多兒童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沒有信心。要改變這種狀況,關鍵在于讓數學走進兒童的生活。在此,我談談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現實生活中,很多問題都與數學息息相關。只要我們的學生能夠深入生活,注意觀察,認真思考,一定會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生活中認識數學,從中感悟數學的價值和魅力。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進行教學,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如在“元、角、分的認識”教學中,事先讓學生了解各種學習用具的價格,親自嘗試如何購買東西,再通過課堂上創(chuàng)設情境模擬購物,并相互交流購物過程。在練習時,我還創(chuàng)設出“一個小熊8元,一個洋娃娃5元,一架飛機11元,一個變形金剛9元,一輛小汽車7元,如果你有20元錢,你買哪兩種玩具,還剩多少錢?”的情境,引導兒童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樣算的?要是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很快算出。這樣兒童不僅獲得了準確、清晰的“元、角、分”概念,而且20以內的加減法的計算也得到了鞏固。又如讓學生感悟基數、序數時,選擇喜歡的足球運動,看隊員身上的衣服標號;教學“0的認識”時,引入學生喜歡的小貓釣魚的故事,讓學生感知出小貓一條魚也沒釣到用“0”來表示;教學“輕重”時,把學生帶入活動場地,讓學生親自坐上蹺蹺板,感受輕、重在生活中的體現等。兒童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也得到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二、質疑——數學問題產生于生活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有意識地把一個概念、規(guī)律的產生,一個問題的提出,盡量和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將教學建立在兒童生活背景的基礎上。數學教學不能光憑書本,要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脫離生活的數學,既不利于他們理解抽象概括的數學知識,又無法體會數學的意義。教學中,結合學生身邊的事物引出數學知識,他們才會感到親切、易懂、自然。我們要立足于教學大綱,卻不拘泥于教材,盡量聯系學生身邊的生活實例,讓學生在學習相關數學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數學的意義。如,在“分類”教學中,教師可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媽媽從市場上買回一些食品(有水果、蔬菜、飲料等),請你幫媽媽分一分,并放在相應的地方。于是學生要先調查,看看自己家冰箱里放什么物品,食品柜放什么物品……再嘗試分一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樣,學生不僅學習了“分類”知識,而且達到了了解生活、熟悉生活、學會生活的目的,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了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思考問題的好習慣。再如,在“10的加減法”教學中,我事先準備了10個小球和一個紙箱,并在離紙箱處一米遠的地方劃了一條投球線,在課堂上進行了“看誰投得多”的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們積極踴躍,興趣盎然,都想試一試。我每請一個學生上臺投球后,便提問: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讓他說說紙箱內有幾個小球,紙箱外有幾個小球,幾和幾組成10……這樣,兒童就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了10的加減法,也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發(fā)揮,使學生在親自實踐中“活起來”、“動起來”。在動的過程中得到“發(fā)現”、“頓悟”,并得到交流,由此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了發(fā)展。
三、運用——數學回歸于生活
數學起源于生活,學生學好數學最終也是為生活服務,為促進社會發(fā)展服務。因此,我們應重視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使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數學知識有效地轉化為應用能力,我們應引導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增強數學知識的實踐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教師可有意識地設計一些適合學生富有情趣的教學活動,如學習“統(tǒng)計”知識后,讓學生將家里的家禽或餐具等進行統(tǒng)計,并制出簡單的統(tǒng)計圖表;如學習“認識圖形”后,觀察一下我們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如學習“分類”后,讓學生把自己的書房或臥室進行整理等等。這樣,由于把學生課堂上的數學知識學習同他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將理論用于實踐,學生就會興趣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