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大溪蔬菜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匡聲陽"/>
本刊記者山娜
?
做農業(yè),所有付出都會得到時光的回報
————訪大溪蔬菜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匡聲陽
本刊記者山娜
身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北湖區(qū)石蓋塘鎮(zhèn)大溪蔬菜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建設在既為野兵家必爭之地冶,又是野文人毓秀之所冶的膏腴之地要要要郴州。2008年成立至今,8年間合作社可謂收獲滿滿院不僅成功申請了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注冊了野大溪燕橋冶商標,還于2011年榮獲省級示范合作社稱號,2015年榮獲國家級示范合作社稱號。
合作社采用“育苗基地+種植基地+菜農+產品回收銷售”的模式,構筑完整的生產銷售鏈條,最大限度聚集生產合力?,F(xiàn)有種植規(guī)模近133.3 hm2,其中核心育苗基地1.3 hm2,核心種植基地14 hm2,分散種植基地66.7多hm,配備鋼架大棚約2.98 hm2,大棚面積還在持續(xù)擴大,現(xiàn)代化噴灌設施一應俱全,緊跟水肥一體化發(fā)展趨勢。
“2008年,我牽頭發(fā)動11戶菜農成立大溪蔬菜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當時合作社這種新型組織形式才剛剛興起,由于農戶對新型組織比較陌生,入社積極性不高,土地流轉不暢?!崩硎麻L匡聲陽回憶道。新生事物出現(xiàn)時總會遇到一些阻力,但任何阻力也無法阻擋它蓬勃的生機。后期,通過逐一拜訪農戶,普及合作社的性質、經(jīng)營方式、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知識,更多的農戶大膽參與進來,起到了帶頭示范作用。
好不容易將人員問題解決了,資金困難又擺在了面前。前期基礎設施的修建、農業(yè)生產資料的投入、土地流轉費用給處于起步階段的合作社帶來巨大財政壓力。好在大伙對匡聲陽足夠信任,紛紛自發(fā)籌募資金,加之政府的大力扶持,上下一心,總算安然度過財政危機。
合作社運轉沒多久,農業(yè)生產規(guī)?;膬?yōu)勢迅速凸顯:克服了傳統(tǒng)一家一戶生產模式的弊端,解決了“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難題,種植成本不斷降低,收入也跟著水漲船高。事實勝于雄辯,這些優(yōu)勢農戶看在眼里,便也不再猶疑,充分調動了積極性,現(xiàn)合作社共登記社員111戶,較之最初,規(guī)模整整翻了十番,發(fā)展速度驚人。
帶動農民增收是合作社成立的重要初衷,但在匡聲陽眼中,合作社最終起到的作用遠遠不止于社員們鼓起來的荷包,還有更多其他的東西:比如帶動當?shù)亓羰貏趧恿蜆I(yè),提高了農民的家庭收入,激發(fā)了村民投身農業(yè)的熱情;比如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土地不再撂荒,被重新利用了起來;比如開展專業(yè)的技能培訓,大家的種植技術和水平得以提升;又比如無公害化的種植管理,根據(jù)測土配方科學施肥,土壤的活力被修復重啟……
通過精細化的實驗對比,嚴選高效、適用、安全的農資產品,所有種子需要層層篩選才能進駐基地,目前合作社主打特早辣椒和茄子。667 m2產量2 000 kg,產值近12 000元;長豆角667 m2產量1 750 kg,產值約7 000元;黃瓜667 m2產量3 000 kg,產值達11 000元;白玉苦瓜667 m2產量2 500kg,產值超10 000元。在種植品種上,陸續(xù)引進了一些國外的水果型黃瓜品種、無限生長番茄;在種植模式上,則引進了節(jié)水灌溉和地膜覆蓋等新技術。
“因為我們采用溫室育苗技術,相比常規(guī)育苗的品種可提早20多天搶灘上市,有效錯開上市高峰,贏得先機,售價能比同類產品高2~3倍?!睋?jù)匡聲陽介紹,合作社年產蔬菜4 800 t,年銷售額1 000余萬元,社員除賣菜所得收入外,每年還可參與50多萬元純利潤的分紅。
近年來,農產品集中上市期間出現(xiàn)積壓滯銷的新聞一直屢見不鮮,產量上來了,如何賣出去成了社員們最為關心的問題。為了解決大家的后顧之憂,合作社從售前、售中、售后三個環(huán)節(jié)下手,多管齊下促銷路:首先,根據(jù)當?shù)刈匀粭l件、種植歷史、市場供求、經(jīng)濟收益,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種植計劃,保證產品適銷對路;其次,時時關注市場上農產品的銷售動態(tài),新品種、新技術的應用,了解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和經(jīng)驗;另外,不斷豐富種植品種,減少單種作物的生產量,降低種植風險;最后,拓寬自己的銷售渠道,尋求需求量穩(wěn)定的客戶并通過誠信服務建立長期合作關系。
現(xiàn)如今,合作社的產品主要銷往郴州本地和廣東市場?!傲看蟮牟耍覀兏敢庾叽笫袌?,如廣東江南大市場,量小的,我們走本地的批發(fā)市場。一般能全部銷售完,主要問題在于批發(fā)的價格偏低,我們從中獲利較少?!笨锫曣柋硎?,下一步準備依托農村電商平臺,并開設直營店,盤活線上線下資源。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則傾向于打造農業(yè)全產業(yè)鏈,將一、二、三產業(yè)有機融合起來,以農業(yè)為基礎,大力拓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yè)和特色旅游業(yè)。
在產品生產方面,合作社一直堅持“人有我優(yōu),人有我特”的理念,側重打造品牌特色,現(xiàn)在“大溪燕橋”的名頭越來越響,在郴州本地頗具知名度。然而,隨著合作社生產的規(guī)模日益擴大,一些問題也慢慢浮出水面。
首先,勞動力需求不斷增大,悄然間用工成本成了合作社的頭號開支,不斷壓縮著有限的利潤空間。通過這幾年的觀察和總結,匡聲陽摸索出一套“大合作+小包干”的管理模式,可充分調動工人的勞動效率。為了應對日益高企的用工成本,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合作社積極嘗試農產品深加工,前期進行單品粗加工試驗,取得較大進展,后期推出干豆角和酸芥菜,市場反應良好。
其次,勞動力逐漸老齡化,結構失衡。合作社的主要勞動力都是些留守婦女和老人,平均年齡已超過50歲,“明天誰來種地”的難題可愁壞了眾人。為了讓“菜農”成為一個更具吸引力的職業(yè),合作社正在盡全力提高工資待遇水平,積極招募現(xiàn)代化新型農民。
最后,一切一切的根本——土地,也正在面臨危機。由于流轉前農戶“高投入、高消耗”的傳統(tǒng)粗放式經(jīng)營,連續(xù)多年的透支性利用導致土壤的耕作質量大幅下降?,F(xiàn)如今,合作社尤為重視測土配方的運用,肥料施用上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著重改善土壤質量。
合作社的發(fā)展得到了農戶的支持和擁護,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大家群策群力,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是合作社的核心優(yōu)勢。為此,匡聲陽強調必須深化合作社內部成員的合作,合作范圍不應局限于農業(yè)生產,還需加強資金互助、生活互幫、資源共享。
“看著村里的年輕人不愿返鄉(xiāng),留守的勞動力漸漸老去,撂荒的耕地面積不斷擴大,我這心里不是滋味?!弊畛醯淖畛酰瑑H僅守著自己一畝三分地的匡聲陽只是想著讓菜園子重新綠起來。而當下與未來,執(zhí)掌規(guī)?;献魃绲乃廊徊桓某跣模瑘?zhí)著守護心中那一抹綠色,成就生命中最美的時光。
DOI:10.3865/j.issn.1001-3547.2016.06.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