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紅
【摘要】歷史學科是高中教育階段的基礎課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需走向新發(fā)展,創(chuàng)設新課堂。高中歷史教師應突破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禁錮,針對當前的新形勢進行思想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新型課堂。本文針對高中歷史新課堂的教育教學模式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部分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廣大教師運用到教學實際中。
【關鍵詞】高中歷史 新課堂 教育教學模式
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打破傳統(tǒng)思維,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教材精髓,轉變角色定位,使教師成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這是新課堂教育教學模式的主要特色。高中歷史教師通過營造新課堂,可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激發(fā)其思維能力,運用新穎有效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知識的方法,促使課堂變得更具藝術性和生動性。
一、打造高中歷史新課堂的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首先,教學觀念難以轉變,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逐步實施,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尚未完成轉變,難以接受新教學理念的要求,仍然運用傳統(tǒng)落后的教育教學模式。有的教師沒有認清自己的角色與定位,以個人為中心控制課堂教學,沒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其次,在新課程標準下開展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但是部分教師對多媒體技術的操作與使用不夠靈活,有的需要學習,有的甚至對其排斥。這就導致整個教師隊伍師資力量不均衡,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影響新教育教學模式的落實與實施。再次,部分高中歷史教師對新課堂的認識不完整,片面的理解新課堂,將教育教學模式放在“新”上,而忽視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與實效性,部分教師為片面的追求“新”,只注重教學形式的新穎性,沒有充分考慮到具體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導致新課堂只是體現在形式上;有的教師則過于依賴現代信息技術,導致多媒體應用廣泛。
二、高中歷史新課堂有效教育教學模式的實施
1、打破定式,更新理念
在傳統(tǒng)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只注重對知識的講解與傳授,運用落后的說教式教育教學模式,從課堂開始講到結尾,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聽講與學習狀態(tài),課堂氛圍沉悶、乏味。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在打造新課堂時,在教育教學模式的運用上,首先應打破定式,更新教育理念,學習新課程教學標準的理論知識,并深入理解和內化,然后再貫穿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可設計一些師生互動主題,提出與教材內容相應的歷史問題讓學生討論和探究,然后一些交流和分享結果,以此活躍課堂氣氛,營造一個愉悅輕松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另外,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討論和回答問題時,應鼓勵他們敢于發(fā)表個人對歷史知識的見解與看法,積極開口發(fā)言,真正發(fā)揮其主體作用。
2、鉆研教材,把握精髓
教材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考與依據,特別是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更應吃透教材,深入鉆研和分析教材,把握教學精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對于新教材,不少教師都認為教材中的每一單元就是一個獨立模塊,其實不然。由于高中歷史知識較為寬泛,涉及范圍較廣,很多知識點都穿插在多個單元主題中,教師在新課堂教學中,可根據教材內容適當延伸,拓展教學內容,讓他們更加全面了解和認識歷史知識,正確看待一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比如,在進行《辛亥革命》教學時,對于“袁世凱”這一歷史人物形象爭議較大,教材中對他的定義是“竊國大盜”。但是教師應適當補充一些袁世凱的事跡,講解他創(chuàng)建新式軍隊,培養(yǎng)大批軍事人才;逼迫清帝和平退位,開創(chuàng)中華民國和督修鐵路、辦工廠、大力發(fā)展實業(yè)等成就,從而讓學生正視歷史。
3、豐富形式,新穎有效
在高中歷史新課堂教學中,教師在突出教育教學模式新穎性的同時,還需注重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與實效性,不能只豐富教學形式,而忽視真正的教育教學目的。教師運用豐富的教育教學形式,能夠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不再長期使用固定的幾種教學形式,避免學生產生審美疲勞,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充滿期待和渴望。高中歷史教師常用新穎有效的教學形式較多,包括情境教學法、探究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和問題教學等,特別是多媒體技術,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靈活運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例如,在進行《太平天國運動》教學時,教師可采用多媒體技術播放電視劇《太平天國》中的一些視頻資料,加深學生對一些重點歷史事件的理解與記憶,像金田起義、定都天京和天京事變等,幫助學生學習,突出教學活動的新穎性與實效性。
4、講究方法,授人以漁
傳統(tǒng)的高中歷史教育教學模式以高考成績?yōu)槟繕?,以考試大綱為核心,教師將復雜紛繁的歷史知識點融入到具體的條框內,然后再將整個內容灌輸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活動導致學生被動學習與接受歷史知識,教師只關注他們的考試成績,并不注重學生的學習方法,只是“讀死書”和“死讀書”,他們也無法靈活運用歷史知識分析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與新課程教學理念嚴重不符。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在新課堂教學活動中,應轉變自己的角色定位,努力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讓他們運用恰當的學習方法適應新課程改革,教師則成為參與者與引導者,配合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幫助他們掌握學習方法。當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知識的方法之后,在后續(xù)的學習活動中,可自主學習與探究,從而提升學習效率。
三、總結
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在打造新課堂時,運用的教育教學模式應從新課程教學理念和要求出發(f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學習現狀與需求,靈活采用多媒體都新型有效的教育教學形式,全面提升課程教學效率與質量。
【參考文獻】
[1]肖勇. 探索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歷史討論法教學[J].學周刊,2016,08:106.
[2]王艷東.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的困惑和實驗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4,02:83.
[3]李傳緒.新課改形勢下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13: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