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
對于制度設計這個事,中國從政府到民間都有一種誤解,似乎“好制度”就應該是官老爺們在辦公室里拍腦袋想出來的完美方案。其實,好制度未必都生來完美,有些最初聽起來甚至像“鬼點子”,今天我們就來講一個讓世界受益百年的好制度的誕生史——郵票是怎么被發(fā)明出來的。
郵票的發(fā)明人名叫羅蘭·希爾,此人原本是英國鄉(xiāng)村的一位普通鄉(xiāng)紳。話說有一天他在散步時,看到一位郵遞員來到村里,將一封遠方的來信交到了一位姑娘手上,誰知姑娘拿到信后,只在信封上掃了一眼就把它還給了郵遞員,干脆地來了一句:“對不起,我沒錢付郵費?!?/p>
在郵票發(fā)明之前,郵政系統(tǒng)一直遵循著“收信人付款”的模式,寄一封信的價格是很貴的,即便在郵政系統(tǒng)發(fā)達的英國,稍遠一點的路程要上個十幾便士也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考慮到當時英國的物價四便士就能買一磅牛肉,手頭緊一點的人付不起郵資也很正常。
羅蘭·希爾見到此景后頓生憐憫之心,正當他要掏錢替姑娘買下這封千里家書時,卻被姑娘本人制止了。姑娘跟他解釋說,這封信是她在外謀生的未婚夫寄來的,由于家里窮,她倆事先做了約定,在信封上做各種記號傳達信息,比如十字就是報平安,圓圈就是已經找到了工作。姑娘見到這種信封后就不必付款買下,因為信封里根本沒信。
聽了這番解釋,按照我們的思路,身為村里的大善人,羅蘭·希爾充其量也就是感嘆一下不合理的高郵費、贊賞一下人民與郵政系統(tǒng)博弈時的“樸素智慧”。然而,羅蘭·希爾本人卻不這么想,本著當時英國鄉(xiāng)紳特有的那種道德觀和思辨力,他認為姑娘的這種揩油行為正是造成郵資畸高的原因之一,必須創(chuàng)新制度堵住這一漏洞,正是從在信封上畫記號這一點獲得啟發(fā),羅蘭·希爾想到了郵票的主意——只要寄信人在信封上貼上“郵票”,以示郵資已付,就不會再出現偷漏郵資的行為。
羅蘭·希爾在發(fā)明郵票的同時,沒有忘記這個設計的初衷是為了維持郵政系統(tǒng)的良性運轉、降低郵資價格。他在郵票的設想背后,又提出了一攬子改革方案,包括取消貴族和政府官員免費寄信特權等觸動既得利益的建議。按照羅蘭·希爾的計算,如果改革能夠全部進行,英國本土寄信郵資價格應該降到一便士,窮人寄不起信的情況將不復存在。
最初羅蘭·希爾將這個創(chuàng)意寫信告知了財政大臣,保守的財政大臣此時還在為郵政系統(tǒng)連年虧本發(fā)愁呢,一聽說讓郵資大幅降低,還要取消貴族免費特權,根本就沒理他。羅蘭·希爾索性將設想編成一本名為《郵政改革:重要性及實用性》的書,于1837年公開發(fā)表。最終,強大的輿論壓力讓英國政府不得不接受了這一方案,1840年,英國郵政改革開始,整個世界近代化的郵政之路就此鋪開,人類的交流與溝通開始踏上新的臺階。
(摘自《齊魯晚報》 圖/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