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太青
【摘 要】 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時,必須應用強化數學特點的方法開展教學,否則學生難以高效的吸收數學知識。本文分析了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沒有強化數學知識的特點的現狀,提出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教學中強化小學數學抽象性的特點,強化小學數學規(guī)則性的特點,強化小學數學實用性的特點。
【關鍵詞】 數學知識;特點;數學;教學效率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時會發(fā)現以下的教學問題:部分小學生不能迅速的理解數學概念,不能靈活的應用數學概念解決數學問題;部分學生不能應用現有的公式解決數學問題,這些小學生總是不了解在遇到數學問題時應當應用海量數學公式中的哪一個;部分學生只會做數學習題,卻不能結合學習過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以上的教學現狀都說明了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沒有強化數學知識的特點。
一、強化小學數學抽象性的特點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時發(fā)現,有時他們反復地給學生講一個數學概念,甚至把一個數學概念掰開揉碎講得很是細致,然而學生還是不能理解數學概念,在應用數學概念的時候還是會出現問題。這些教師沒有意識到,學生之所以不能迅速地理解數學概念,是由于不能理解數學概念抽象性的特點的緣故。
以小學數學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幾何圖形為例,有一些小學數學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方形、圓形、三角形等圖形時,僅僅只是讓學生學會分辯這些圖形,即學生僅僅只理解有四個角的圖形為方形、有三個角的圖形為圓形、沒有角的圖形為圓形,當學生了解了這些知識以后,教師便認為已經完成了教學任務。這些教師并沒有發(fā)現他們沒有把幾何數學教師上升到抽象的教學中來。那么數學教師要如何把數學教學上升到抽象的高度上來呢?有一名數學教師是這樣開展幾何教學。
師:我們現在在紙上點一個點,結合我們學過的知識,點有大小、長短嗎?
生:沒有。
師:現在,我們畫一條直線,直線有長短、有面積嗎?
生:沒有。
師:現在,同一平面上不平行的三條直線構成了什么圖形呢?
生:三條直線構成了三角形。
師:平面上的三角形有什么特點呢?
(教師從點、線、面的角度引導學生理解平面圖形中三角形、正方形、圓形的知識。)
數學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時,如果不能把數學知識上升到高度抽象的角度,學生就不能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在應用數學概念知識時會出現問題。為了讓學生深入地理解數學概念,數學教師要從高度抽象的角度引導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的形成與演變,并讓學生學會用分析、比較的方法自主地分析數學概念知識,讓學生嘗試學會抽象數學概念知識。
二、強化小學數學規(guī)則性的特點
小學數學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時,發(fā)現部分學生不能靈活地應用數學公式解決問題,如何能讓學生學會應用數學公式呢?筆者認為小學生不能靈活的應用數學公式,是由于小學生不能理解數學公式形成規(guī)律的緣故。
以小學數學教師引導學生計算以下幾個數學題為例:①12+24=36;②0.5+0.8=1.3;③1/5+3/5=4/5。小學數學教師可以看到計算題①中,相同單位的整數可以相加;計算題②中,相同單位的小數可以直接相加;計算題③中,相同分母的分數可以直接相加。教師可結合這三道題思考,遇到不同分母的分數怎么相加呢?遇到不同單位的小數及整數應該如何相加呢?學生經過思考以后認為如果分數的分母不同,可以先通分,再相加;如果小數的單位不同,可以用統一單位或者補位的方法讓兩個小數單位相同,再直接相加。這就是數學教師引導學生在數學計算題中找到數學運算規(guī)律的例子,當學生了解了數學運算規(guī)律的形成原理及演變后,就能靈活地應用數學公式計算數學問題。
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時,不能只是機械化地引導學生記憶數學公式,而要引導學生觀察數學問題中的規(guī)律,找到數學規(guī)則應用的原則,數學教師只有應用這種教學方法,才能讓學生真正的理解數學公式的意義,能夠靈活地應用數學公式。
三、強化小學數學實用性的特點
部分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只會做數學題,卻不會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學生不能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說明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存在偏差,并且數學知識結構不全面。數學教師要在教學時,以實用性為原則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帶著探索數學知識的視角看待各種問題。
比如有一名數學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十位數的四則混合運算時,這名數學教師沒有在課堂上給學生布置數學習題,而是引導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用撲克牌玩24點的游戲。學生在玩24點游戲時,發(fā)現游戲和數學知識之間有密切的關系。比如算24點比較快的學生說,他們在玩這個游戲時,會找一個規(guī)律。比如他們看到牌中有一個“3”或者“4”,就以這個數字為核心,嘗試把其它的牌湊成“8”這個數字、或者“6”這個數字,應用這種方法可以避免盲目的做數學計算。當這些學生發(fā)現游戲中、生活中存在大量數學問題以后,就會注意觀察當前生活中是否存在數學現象,能否應用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
體驗性的數學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驗一個數學問題,讓學生在體驗數學問題中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找到解決數學問題的規(guī)律、驗證學過數學知識的教學方法,這名數學教師引導學生玩“24點”的游戲就是應用體驗性教學法的應用案例,數學教師可結合教學實際情況應用體驗式的教學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數學認知。
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時,必須應用強化數學特點的方法開展教學,否則學生難以高效的吸收數學知識,本次研究說明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強化數學知識特點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宋運明.我國小學數學新教材中例題編寫特點研究[D].西南大學 2014
[2]張丹.小學生數據分析觀念發(fā)展過程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 2015
[3]彬彬.教師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 2015
[4]劉蘭英.小學數學課堂師生對話的特征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 2012
[5]趙冬臣.小學數學優(yōu)質課堂的特征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 2012
[6]張桂芳.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研究[D].西南大學 2013
[7]解書.小學數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的結構及特征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