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低中段;概括能力;知識;技能;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0—0097—01
概括能力在學生的各科學習中,平時人與人交往、交流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都不言而喻的。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尤其是對低年級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更是語文教師不可忽視的。在教學中,語文教師應積極探索、總結,運用恰當、合理、新穎的方法突破這一教學難點,為學生在以后高年級的語文學習中打好基礎。
一、在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中培養(yǎng)概括能力
1. 逐漸規(guī)范語言訓練。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概括”剛剛起步,一定要有具體的方法做輔助,這樣才能使學生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掌握概括方法。為此筆者做了這樣的努力,將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設計為填空題,先降低對學生概括的要求,從而達到培養(yǎng)概括能力。
2. 準確表達圖意訓練。三年級《語文天地》中有這樣的練習:四幅圖中分別講了一只小白兔帽子的作用,在不同的天氣、不同的情況下用它的帽子遮太陽、遮雨、當降落傘。然后讓學生展開想象,思考小白兔還會用它的帽子干什么?并把第四幅圖畫出來。學生對這一練習題興趣濃厚,經(jīng)過討論,認為帽子還可以當果籃去森林里、果園里采摘美味的果實??梢钥闯觯瑢W生的想象合理、豐富、更有創(chuàng)新意識。筆者再讓他們把每幅圖的內容用簡潔的語言組織起來,這樣既完成了概括圖意的訓練,又培養(yǎng)了他們觀察、想象的能力。最后在小組內講一講,同學之間互相補充、糾正,這樣長期不懈地訓練,學生準確概括、表達圖意的能力也逐漸得到提高。
3. 發(fā)散思維訓練。教學《游園不值》這首詩在閱讀、欣賞、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對“春色滿園關不住”這句詩做進一步理解。先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采用說一說、畫一畫、以“園內的景色……”為中心句將句子補充完整,寫一寫園內的春景。接著讓學生們展示交流,作品有繪畫和小短文,繪畫主題不同,有果樹開花了、美麗的花園、青青的菜園,每一幅畫都透著春天的勃勃生機。在這樣的交流、自評、互評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4. 強化對文章中關鍵詞句的理解運用
(1)中心句。三年級《海底世界》《不用文字的書和信》等課文多采用總分總或總分結構,段落起始或結尾處有概括段意的中心句,在閱讀分析時指導學生讀一讀,找一找,準確把握,巧妙利用這些文中現(xiàn)成的句子來概括段落意思。
(2)關鍵詞。低年級課文中有許多好詞,而這些詞語在文中的運用則蘊含著編者的意圖,比如,《馬拉松》一文中的一些詞語——野心勃勃、大獲全勝、翹首以待、筋疲力盡等,本身就是課文內容的高度濃縮,在學生初讀課文、了解這些詞語意思后,便可以將這些詞語連起來說一說故事大意,這些詞語便成為概括文章內容訓練的好素材。
二、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培養(yǎng)概括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人們對事物的選擇態(tài)度,是積極認識事物或參加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學生積極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動力?!钡湍昙墝W生年齡小,對周圍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根據(jù)這一特點,在語文教學中,筆者注意選擇與學生生活密不可分的作文興趣小組活動、課外實踐活動等,讓所有學生參與進來。作文興趣小組活動由于時間充裕、形式多樣,加上考慮了學生的興趣愛好等個性差異,因此更能有針對性地通過口頭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
課外實踐活動是課堂學習的延伸,可向學生提出相關的要求,放手讓學生開展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活動。這樣,不同層次、不同需要的學生自主發(fā)展,并在寬松自如的氛圍中自主進行活動,最后能用口頭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相應的概括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北師大版三年級語文上冊《語文天地》中有一道題是:讓學生說說家鄉(xiāng)或你住的地方有名的景物,并了解關于它的故事,與同學交流。教學中筆者先讓學生以小記者的身份自己列提綱,這樣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去列采訪提綱,從列提綱、采訪、交流這一系列活動中,學生表現(xiàn)都很積極、主動。通過活動,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又使自己的概括能力上了一個新臺階,還獲得了成就感,同時也為以后學好語文產(chǎn)生了新的動力。
總之,培養(yǎng)低中段學生的概括能力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內容。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緊扣課堂教學、聯(lián)系生活情境,把思維發(fā)展與概括能力訓練結合起來,不斷改進方法,通過多種形式來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循序漸進提高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為以后高年級的語文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