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中學生當中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盡管這已是陳年老調,但中小學生對寫作文的種種恐懼似乎從未減輕過。
筆者任教語文,每次布置作文時,學生苦不堪言,提筆不知要寫些什么;而每次批閱諸多詞不達意、語句不通、各種網絡語言混雜的作文也著實是一件苦差事。按說中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歷,最基本的記敘、抒情等應不在話下。但能夠做到情感真摯、敘述詳略得當的人卻并不多。思其緣由,筆者發(fā)現,日常的作文教學中,教師教給學生最多的是按照考試要求寫作,如開頭應怎樣寫,中間應寫幾件事,結尾應如何呼應主題。這樣的強化訓練之下,學生的作文呈現出兩個極端:要么千篇一律,沒有任何個人感情色彩;要么沒有任何章法,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完全忽視對語言美感的關注。
應試化的作文教學弊端不言而喻,這既造成學生在寫作中忽視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忽視對個人情感的關注,同時也使得學生將作文當成一項任務,而并非自己的情感表達。學生即使能在考試寫作文時拿到高分,也無非是強化訓練得來的結果,但這種寫作非但不走心,反而是在透支學生的情感體驗。
相比中學生的作文而言,一些小學生的作文卻往往能在網上引起熱議。這無疑是因為小學生的作文沒了種種羈絆,完全是寫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情感,稚嫩的語言加上真誠的情感,自然容易打動人。對中學生而言,作文的語言需要注重,但也無須過分強調文采。一個中學生如果作文中處處都是國家大事,而缺少任何有關個人生活的敘述,這樣的作文顯然是不合格的。因而,引導學生有選擇的、藝術的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是當前作文教學需要反思的。
學生的寫作所反映出來的僅僅是教育的一個方面,把學生作為獨立個體,關注其情感體驗和個人成長,而不是用一些大道理、大理想來對學生進行包裝,這是學生進行真實表達、真實寫作的前提。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