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數(shù)學教學;問題;設置;原則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10—0105—01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持續(xù)不斷的活動。”課堂提問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的動力,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信息輸出與反饋的橋梁,是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產生情感共鳴的紐帶。一個好的課堂提問能夠把學生帶入“問題情境”,使他們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現(xiàn)象、定理或專題上;能夠引導學生追憶、聯(lián)想,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那么,設置問題時,應把握哪些原則呢?
一、以問題與知識點之間的銜接關系為依據,審視問題對知識理解是否起到了有效的助推作用
在設置課堂問題時,首先,教師要深刻挖掘教材內容,理清教材知識與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并依照教學目標來設計教學過程,再根據合理的教學過程,設置出必要的、有用的問題。其次,教師要對所設置的問題進行驗證,一方面教師可以順推一遍教學流程,根據學情來衡量每一個問題是否能夠起到引導學生探究知識、激活思維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倒推教學流程,看下一問題是否是上一問題的合理延續(xù),是否需要學生經過深思熟慮地思考。如果教師能夠以問題與知識點之間的關系為依據來審視問題對知識理解的助推作用,那么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置就有了前提和保證。以“小樹有多少棵”為例,依據教材例題,教師在課前設置了“20+20+20=60 和2×3=6,20×3=60”的算法有什么不同、用什么算法比較簡便、類似的問題你還能提出來嗎三個主要問題。根據教學流程,筆者進行了順推,發(fā)現(xiàn)第一個問題難度最大。只要學生掌握了第一個問題,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于是教師對第一個問題進行更豐富的設計,增加了例題的內容,引導學生從例題中尋找規(guī)律。三個問題之間聯(lián)系緊密,有利于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也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進行思維拓展,通過自己尋找事例,把所學的知識和實際生活聯(lián)系了起來,提高學生的理解力。毫無疑問,這樣的問題設置是成功的。
二、以問題與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關系為準則,看看問題是否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想要讓問題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一來要讓問題有針對性,提問具體而且有指向性,學生能夠通過問題準確地找到需要思考的內容;二來要讓問題具有啟發(fā)性,通過語句的暗示或者對具體內容的聯(lián)系,學生能夠經過思考之后發(fā)現(xiàn)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理解重、難點。以“圓柱的表面積”一課為例,教師根據知識點的理解層次,設置了觀察展開的圖形各部分與圓柱體有什么關系、長方形與圓柱體上的那個面有什么關系、圓柱體的表面積怎樣求等問題。這三個問題的難度依次遞進,要求學生思考的內容也逐漸增多,難度也隨之增加,但是學生經過思考之后,都能夠得到正確的理解和答案。一方面學生的思考十分積極而且有效,保證了課堂教學的有序推進;另一方面這種問題的設置符合思維發(fā)展的規(guī)律,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穩(wěn)步提高。
三、以問題與學生運用能力提高的關系為標尺,衡量問題是否有助于知識的內化與運用
課堂教學的目標在于讓學生學會知識,并且能夠把知識加以運用。小學數(shù)學學科由于和生活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更需要學生學以致用。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設置的問題要能夠為學生運用知識創(chuàng)造前提和條件。首先,問題的設置要符合學生的知識理解水平,能夠讓學生將已有的知識轉化為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只有學生能夠不斷地把理解和實踐進行轉化,才能夠提高知識的內化與運用能力。其次,教師要適當?shù)卦O置一些運用性問題。這類問題要兼顧知識的銜接和內化為一體,讓學生能夠在訓練過程中自然地提高思維能力,主動地思考下一問題,同時將已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解題能力等實踐能力。以“圓柱的體積”一課為例,教師首先設置了計算圓的面積的計算題,讓學生在計算中回顧所學知識,然后回憶什么叫體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接下來讓學生用圓的面積公式和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進行比較,探討圓的體積計算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問題為導引,不僅有知識的回顧與運用,也有對新知識的探索,達到了知識的內化與運用的雙重均衡。
可見,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設置需要教師進行嚴格區(qū)分,不僅要把毫無意義的問題進行剔除,而且要對所設置的問題詳細進行檢驗。既關注問題的形式,又注重問題的實際作用。相信只要提高了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質量,小學數(shù)學課程的質量定會得到有效提高。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