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由美國和以色列學者掀起的《圣經(jīng)》敘事批評熱潮至今還未退去。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對《圣經(jīng)》敘事語言的研究著述也達到了一定規(guī)模,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國內外研究者都肯定了《圣經(jīng)》敘事語言簡約含蓄的特點,大部分的學者都認識到其根本原因是《圣經(jīng)》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因而他們或是從《圣經(jīng)》敘事語言的真理性內質層面去闡釋或是從敘事策略和表現(xiàn)手法等生成機制上去研究分析或是兩方面兼而有之。也有研究者從歷史學角度對《圣經(jīng)》語言問題加以分析。
關鍵詞:《圣經(jīng)》;敘事語言;綜述
上個世紀40年代德國猶太學者艾里克·俄爾巴赫(Erich Auerbach)發(fā)表了叫做《模仿:西方文學中對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的著作,這部里程碑意義的著作標志著《圣經(jīng)》文學性研究的開始。自俄爾巴赫之后,對《圣經(jīng)》文學性的研究中有一部分從神話原型、意識形態(tài)、解構主義、心理學和女權主義等多個角度審視進行文學解讀,但是更多的是文體和敘事分析以及結構與形式等方面的批評。
對《圣經(jīng)》敘事語言的研究是《圣經(jīng)》敘事批評中具有重要意義的部分,俄爾巴赫在《模仿:西方文學中對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第一章里比較研究荷馬史詩同《舊約》在文體上的巨大差異,分析了造成敘述風格差異的原因,并認為:《圣經(jīng)》是可以同荷馬史詩地位作用相當?shù)氖吩?,是文學史上又顆閃亮的明星。俄爾巴赫在《模仿:西方文學中對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第一章里認為《圣經(jīng)》的語言簡約含蓄,并用《舊約》“創(chuàng)世紀”里第22章亞伯拉罕獻祭的故事為例證。他指出這個故事的開始很突然,沒有說明上帝是從哪里來,就開始呼喚亞伯拉罕,我們不知道上帝在哪里只能去想象他的樣子,表明了上帝的不可描述。亞伯拉罕的回答“我在這里”也沒有交代清楚他的所在地,而且敘述目的也不在于此,只為突出表現(xiàn)亞伯拉罕對上帝一叫即應的絕對服從態(tài)度。俄爾巴赫指出這樣敘述是因為如果要承載宗教內涵就要省去可能喧賓奪主的細節(jié),如對時間和地點的交代以及對背景和環(huán)境的描述。因此,“我在這里”的例子有力地證明了《圣經(jīng)》文本的思想意識高于一切的特點。圣經(jīng)作者限制敘事者的任意鋪敘,如在亞伯拉罕故事里,上帝從頭到尾是神秘不可及的,甚至故事中的許多事實和人物的心理活動也都從略,這種敘述給讀者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他還認識到《圣經(jīng)》的敘事者宣稱他講的一切都是代表上帝的真理,要求讀者絕對相信《圣經(jīng)》里記載的一切,進而指出這樣的敘事是一種“真理聲稱”。俄爾巴赫的這一精辟獨到的見解得到了后來學者的贊同。
梅厄·斯騰伯格(Meir Sternberg)在1985年發(fā)表了《圣經(jīng)敘事詩學:意識形態(tài)的文學與閱讀的戲劇性》。斯騰伯格建立了一個龐大而全面的圣經(jīng)敘事批評體系,其中就包括對各種敘述模式的特征、視點與闡釋的關系、意識形態(tài)與修辭學和詩學的關系等論述。他特別強調圣經(jīng)首先是一部意識形態(tài)著作,行任何文學批評都應重視其宗教背景和神學典籍性質。歷史真實性高于其它一切是《圣經(jīng)》敘事的首要特點,而《圣經(jīng)》的歷史性確實使它的敘述持有認同真實的態(tài)度。接著斯騰伯格又揭示了這樣的敘事完全是由《圣經(jīng)》的意識形態(tài)體系和目的所要求的。斯騰伯格指出《圣經(jīng)》的敘述為避免直接教訓,選擇用文學的表達手段,因而在語言上表現(xiàn)出含混隱晦。雖然這種敘事風格會增添《圣經(jīng)》意識形態(tài)傳遞難度,但是斯騰伯格認為,這恰恰是由《圣經(jīng)》中人神之間關系不可逾越,以及對上帝的神圣不可解讀決定的。
斯騰伯格在總結《圣經(jīng)》迂回、微妙和隱晦的語言表達原因時注意到了人神關系和上帝的難以認識性,而在國內學者劉洪一看來這恰恰是《圣經(jīng)》敘事話語的中心內容。劉的創(chuàng)新與特點在于他關注了圣經(jīng)敘事話語中的一個關鍵詞:約或圣約。他認為正是“約”把上帝與世界和人聯(lián)結起來,使上帝與人和世界成為一個相互聯(lián)系和充滿生機的整體。他認為“約”是圣經(jīng)舊約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挪亞之約”、“亞伯拉罕之約”、“摩西之約”、“大衛(wèi)之約”,它們一方面是上帝與人在精神層面的聯(lián)系,如“挪亞之約”,對人的本性進行了窺探,對上帝主宰一切的神性進行一系列的描述;另一方面透過神圣的幃幕,上帝與人之間,還牢固地建立著一種世俗層面的功利性的聯(lián)系,上帝許諾再也不進行任何摧毀世界的行動,通過締約,上帝和人就不再是兩個世界,而是一個融和的世界。圣經(jīng)的一切敘事,都是建立在這樣一個上帝與人相互契約、相互聯(lián)系的基本概念之上的。
研究者劉燕萍研究了《圣經(jīng)》意識形態(tài)傾向的生成機制,她認為這賴于作者巧妙的敘事策略。通過調節(jié)敘述速度,特別是運用減速敘述,或者誘使接受者注意敘述者暗藏的玄機進而作出是非評判,或者敘述者在敘述停頓狀態(tài)現(xiàn)身從而左右接受者的價值評判,都是敘述者表達思想傾向的基本技巧。當然,調控敘述頻率,通過事件的重復或話語的重復,強化某種思想觀念,也是敘述者不可或缺的手段。通過推移敘述焦點,構筑二元對立的敘事結構,從而凸顯正反對照的人物品質,便能促使接受者根據(jù)通行的社會價值尺度主動參與褒貶評價,這樣敘述者就達到了不著一字褒貶自見的敘事目的。
參考文獻:
[1]楊锏.論《創(chuàng)世紀》的敘事語言[J].宜賓學院學報,2006(8).
[2]劉洪一.圣經(jīng)的敘事話語[J].外國文學研究,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