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外國文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文學作品的感性、詩意、異域性和國際化特點,挖掘普世的價值觀指引大學生養(yǎng)成理想、健康的人格。
關鍵詞:外國文學教學;大學生理想人格;《人生頌》
21世紀,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信息傳播方式、科技進步等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及思維模式。大學生和社會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對學生的影響也日益嚴重,導致部分大學生道德水平下降,行為不當,目標不明確,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理想信念淡化,物質至上,意志品質薄弱,社會適應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不強等人格缺失現象。近年來有關大學生人格畸形的報道屢見不鮮,有的因為不能正確處理學習、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導致人格裂變,有的甚至殺害同學或是自殺。大學階段是塑造學生人格的重要階段,高校教育應該從各個方面入手培養(yǎng)、塑造大學生健康的人格。經典文學作品感性、詩意,內涵豐富,對人性進行了深刻探索,能是學生發(fā)生共鳴,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能為學生提供豐富、健康的精神給養(yǎng),對塑造大學生高尚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外國文學作品具有有別于中國文學的視角和切入點,可以豐富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全球意識,對學生健康人格的養(yǎng)成和個性的塑造具有獨特優(yōu)勢。
本文擬從朗費羅《人生頌》的教學為例探討如何利用外國文學獨特的藝術感染力來培養(yǎng)大學生健康的人格。
一、《人生頌》的寫作背景
1839年,美國詩人朗費羅 (Henry Longfellow)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詩集《夜吟》(Voices of the Night),《人生頌》(A Psalm of Life)就是其中一首最受讀者喜愛的詩歌,它一經出版便受到讀者的關注和贊美,成為“十九世紀美國人民最喜歡讀的詩篇”。美國民主詩人約翰·格林利夫·惠蒂爾評論說:“我不知道作者是誰,但他或她絕不是等閑之輩。這九節(jié)單純的詩比雪萊、濟慈和華茲華斯等人所有的夢想加在一起都值得多。這篇詩是呼吸著、充沛著我們今天的時代精神——它是一個有為的世紀的精神‘蒸汽機’?!盵1]詩歌發(fā)表之時正處于美國內戰(zhàn)前期,北方資本主義蓬勃興起,政治經濟文化都有了長足發(fā)展,這時的文學創(chuàng)作正處于早期浪漫主義結束和后期浪漫主義剛剛開始的階段。詩人亨利·沃茲沃斯·朗費羅的第一任妻子波特在1835病故,使他陷入巨大的悲傷之中,而當他追求后來成為他的第二任妻子的阿普爾頓時,又遭遇頗多波折,詩人患上抑郁癥,在此期間他百感交集,覺人生充滿挫折,但他勇敢地和疾病作斗爭,三年后寫下這首詩,目的是為了勉勵人們在人生道路上要不斷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人生頌》的主題思想
《人生頌》共有九節(jié),每節(jié)四行。各小節(jié)之間關系緊密,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啊度松灐犯且云淅世噬峡诙懵曋型猓亲钤缱g入中國的一首美國詩歌。”[2]受到中國讀者的普遍歡迎。詩歌開篇指出什么是人生,詩人并不同意“人生如夢Life is but an empty dream”的說法,反對將肉體的死亡當作把人生視為一場幻夢的因由(For the soul is dead that slumbers,),事實上事物的真相往往隱藏在它的表面之下(And 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我們應該努力探尋真相。在第二節(jié)的第一行,詩人感嘆人生不是虛驚一場 ,是真摯而熱烈的( Life is real! Life is earnest?。?強調人生的實際存在,表明了詩人“‘人生是實在的’唯物主義人生論”[3],墳墓并非人生的終點(And the grave is not its goal),“你本塵土,必歸塵土”,肉體最終化為塵土,但精神卻能永存。因此詩人在第3節(jié)闡明人生的道路和目標既不是享樂(Not enjoyment),也不是悲嘆(not sorrow),而是行動(But to act),是每個明天都比今天走得更遠(that each tomorrow/ Find us farther than today),是每天都在進步。“消極悲嘆和觀望都是錯誤的,只有緊緊地抓住時間,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才是正確的態(tài)度?!盵1]
在第4節(jié)中,詩人指出時光飛逝(Time is fleeting),呼吁讀者要珍惜光陰,奮發(fā)向上。接著在第5節(jié)詩人將世界比作戰(zhàn)場(battle),就應該做一個敢于面對一切現實的“威武善戰(zhàn)的英雄(Be a hero in the strife)”。第6節(jié)詩人再次呼吁“行動吧——趁著活生生的現在(Act--- act in the living present)”,因為時光飛逝,人生苦短,不要做生活中的懦夫,應該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人生的目標和道路在于行動和不斷地超越自我。
7-8節(jié)指出人生價值之所在: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會經歷一些挫折和失敗,然而當“告別人世的時候/留下腳印在時間的砂礫上(departing , leave behind us footsteps on the sands of time ),若能讓“遇險沉了船的兄弟在絕望的時刻看到這腳印而振作起來(A forlorn and shipwrecked brother,/ Seeing, shall take heart again.),這樣的人生將無憾。
在最后一個詩節(jié)中,詩人號召大家勇敢地起來面對命運的挑戰(zhàn),在短暫的人生中學會“不斷地進取,不斷地追求/要善于勞動,善于等待(Still achieving, still pursuing,/ Learn to labor and to wait.),”以達到生活理想的境界,人生價值實現的關鍵在于行動?!袄寿M羅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他善于寓教于樂,把健康的輿論導向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融入生動活潑的詩歌之中。”[1]
通過對《人生頌》的分析可以看出詩人希望人們明白人生是真實的存在,生命短暫,在有限的時間里,不要眷戀過去,也不要指望未來,珍惜當下,努力進取,不斷追求,生命的價值在于告別人世之后所留下的成就能幫助和鼓勵后人。朗費羅的《人生頌》“唱出了(這個時代)創(chuàng)造價值的方式不是‘享樂’或‘受苦’,而是埋頭苦干的男子漢信條”。[4]
三、《人生頌》的啟示
“詩人以豪邁的情懷,抒發(fā)了自己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注重行動、奮斗,詩人并不一定要求自己或讀者要做出像偉人那樣的業(yè)績,他看重的是偉人在遇挫折時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在他看來,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學到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盵5]生命短暫,我們應該珍惜時間,在有限的生命里,努力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此外,人生在世必定會經歷些許挫折和失敗,潮起潮落乃正?,F象,每一個人都應該正視生活中的困難,活著的時候腳踏實地,奮發(fā)向上;離世時,了無遺憾。
當前很多大學生肆意揮霍青春,蹉跎歲月,迷失了生活的目標和方向。閱讀文學經典能讓他們補充精神食糧,好的作品尤為一盞明燈,能為他們指明前進的方向,豐富他們的情感。“不可否認,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的確有教育人、鼓舞人的社會功能?!度松灐贩路鹗且毁N治療精神萎蘼癥的良藥,具有神奇的起死回生的功效?!盵1]在教學《人生頌》過程中,教師可以誘導學生設身處地想象詩人在年輕時所遭遇的身心痛楚,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他們感同身受,激發(fā)他們的情感波瀾,和詩人一起探索、思考人生,了解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如何才能實現個人的價值。外國文學作品中諸如此類積極向上的作品不計其數,教師應該努力挖掘其中的人文內涵和價值,讓高尚、健康的價值觀引領學生走向光明,養(yǎng)成理想的人格,成為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有為青年,這是文學教學的最高目標。
參考文獻:
[1]任良耀.一曲雄渾壯美的人生禮贊——朗費羅抒情詩《人生頌》簡析[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7).
[2]錢鐘書.漢譯第一首英語詩人《人生頌》 及二三事[J].國外文學,1982(1).
[3]邢濤主編,龔勛分冊主編.我的心是曠野的鳥 感悟青春的詩歌[M].中學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4]Cleanth Brooks.American Literature The Makers and the Making[M].St Martin’s Press,Inc,New York,1973.
[5]張銳.生命的贊歌\"英文原詩的理解和賞析[J].西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