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吳宓是中國現(xiàn)代文化史上頗有影響的學者,同時也是一個浪漫氣質的詩人。本文主要通過對他的《余生隨筆》、《詩學總論》等文章來分析吳宓詩歌理論,進而探究其意義價值。
關鍵詞:吳宓;詩論;價值
一、詩的本質
(一)詩的概念
吳宓吸收了亞里士多德“質與形之說”的觀點,提出了自己對于詩歌的看法,他先比較了詩與文,他認為詩與文都表示思想和感情,而詩歌更重感情,文則重思想,詩主以情動人。切摯高妙之筆屬于內質,音律之文屬于外形。二者不可分離,天下之美人美器,妙文妙詩,皆含其外形之美與內質之美而成。詩所表示的思想感情,是內質的美。韻律格調,是外形的美??傊?,他認為詩歌是形式與內容的統(tǒng)一,格律音節(jié)即是形式,而所要表達的感情則是內容,二者缺一不可。
(二)詩的審美
他認為白話新詩粗劣,“雖以改良自命,舉國風從,然而卻有很大的弊病?!彼X得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因為不知形與質不可分離的道理,主張應并重,提倡形式與內容相結合,互成其美,不應痛攻而同歸消滅,是想借此明詩之根本道理精神以及格律程式之要。
二、“形質統(tǒng)一”之說—詩歌
(一)切摯高妙之筆
“切摯”在吳宓看來就是誠摯,他已經提出詩歌的內質就是要切摯高妙之筆,那么首先第一個要求就是詩人要真誠,文學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作品中,因能投射自己的真摯感情,才使得文學作品真實感人,讓讀者產生共鳴,獲得審美感受。
除了“真”之外,還要求詩人能有高妙之筆,就是詩人通過想象力造成一種幻境,通過文學這種媒質表現(xiàn)出來。這種高妙之筆就如同古典文學作品中的“境界”,詩歌達到一種境界,詩意盎然,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意。
(二)詩為美術之一
吳宓把詩歌比作美術之一,他以為凡美術皆描摹人生,詩的描摹方法在于觀察種種,積久成多之后,融聚一處,整理而修繕之,另行表而出之以示人。他對提出幻境與“實境”的概念,認為美術皆造成人生之幻境。但是這種幻境與實境大有不同。凡美術皆示人以幻境,而不同實境。雖如此,但吳宓又認為幻境乃實境造出。
(三)詩的音律
吳宓認為詩的音律有三種,一如希臘拉丁文之詩,以長音短言之部分定之,故名長短音律。二如英文之詩,以字中重讀輕度之處定之,故名輕重音律。三如吾之詩,以平仄,即字音高下定之,然其為用一也。在《詩學總論》這篇文章中,吳宓用了大段篇幅探討中外詩歌音律的特點,足見其對詩歌格律的重視,最后得出結論,即是有音律與否為詩文之差別也。
(四)詩教主仁
在《中西詩之比較講稿》中,吳宓把詩人定義為一個公式,即“詩仁+詩性十詩匠=材料十技術,他認為詩以感情為主,但感情必高尚。高尚的感請即仁也,故詩教主仁也。所謂高尚的感情,就是合乎道德,道德非世俗之褒貶毀譽,末節(jié)形式,非宣傳,非訓誨?!眳清到o道德做了定義,即重一輕多,人事重于物質,感情重于貨財,自然重于人為。凡詩皆表示,皆主張以上至四項態(tài)度也。
三、詩人及其創(chuàng)作
(一)詩人的想象力
吳宓認為詩歌是美術之一,其造出一種人生幻境,而這種幻境是依賴于詩人的想象力而產生的。吳宓認為,詩人的想象力愈強,他所創(chuàng)造的幻境才能愈真。詩人富有想象力,見常人之所不能見,故人每以詩人為狂,因為狂人想象力亦強,故見神見鬼。
這種觀點,就如同古代文論中,關于詩人的“頓悟”、“神思”說,又如西方作家所談到的“靈感”說。詩人必須擁有豐富的想象力,才能創(chuàng)造出詩歌中的環(huán)境。
(二)詩人的人格
吳宓在《余生隨筆》中提出很多關于詩從格的評論,其中在評王安石這篇文章中,他就指出:學一人之詩,必先學其人格,學其志向,則詩成乃光芒萬丈。詩不以人廢,而人且接詩以傳。在他看來,一個好的詩人,有著高尚的品格,不僅能使詩成為經典,詩人的名氣也代代相傳。
四、詩歌理論的評價
(一)中西比較的視野
吳宓的詩歌理論視野廣闊,博古通今。尤其是在給詩歌下定義,以及評價詩歌的形式與內容、音律等方面,大量的引證了西方文學理論的一些觀點,運用中西比較的視野來研究詩歌具有開創(chuàng)性,給詩歌理論研究方面拓寬了視野。
(二)對白話新詩有一定的糾正作用
吳宓的詩歌理論中提出來要注重詩歌的格律和節(jié)奏,詩的音律與是詩與文的區(qū)別,對于白話新詩中最初的“不用典,不講對仗白話新詩散文化”的傾向有一定的糾正作用。
后來新詩發(fā)展到二三十年代時,新月派詩提出詩歌格律化,又開始重視詩歌的格律、節(jié)奏問題,開始重視對傳統(tǒng)詩歌的借鑒,與吳宓的觀點有些相似之處。
(三)局限性
詩歌的發(fā)展要與時俱進,吳宓堅持以“新材料,舊格律” 入詩,依然逃離不了古典詩歌的牢籠,白話新詩的發(fā)展是大勢所趨,堅守古典文學中的精粹,同時也應汲取西方先進思想文化,兼容并包,一味破舊立新未免過于偏激,但是對于白話新詩一味否決,也有失偏頗。
參考文獻:
[1]吳宓.吳宓詩話.商務印書館,2005,5.
[2]李繼凱、劉瑞春.解讀吳宓[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1.
[3]蔣進國.吳宓視野里的新文學[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5.
[4]王英姿.吳宓的格律詩理論探索與實踐.作家朵志,2012.
[5]黎聰.吳宓詩歌理論研究.華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理論,2007,5.
[6]張弘.論吳宓的古體詩寫作[J].云夢學刊,2005,11.
[7]孫媛.現(xiàn)代性視域中的吳宓詩學思想研究.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3.
[8]徐江.形與質并重、真與美同求—吳宓詩論研究.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