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維漢兩種語言中都有大量的動物詞諺語。由于維漢兩個民族生活環(huán)境,選擇動物形象的角度不同,構(gòu)成的諺語形象具有明顯的民族特點(diǎn)。因此,在本文中,以動物的特征出發(fā),研究動物諺語的翻譯方法問題。
關(guān)鍵詞:諺語;動物詞
一、直譯法
直譯法是指在符合譯文語言規(guī)范并且不引起錯誤的聯(lián)想或誤解的基礎(chǔ)上,保留原文的形容形象以及民族色彩。事實(shí)上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共性或一致性,就動物詞語及其文化意義而言,也有著具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因此,對于這類動物詞的翻譯,可以采用直譯法。例如:
黑貓白貓,抓到老鼠的好貓
貓做游戲,老鼠遭殃
再狡猾的狐貍也斗不過好獵人
羊皮蓋不住狼心窩
狐貍長的再媚,獵人也要把它打
有關(guān)直譯法的例子在維漢著作中也有很多,例如:
(一)“‘牛不喝水強(qiáng)按頭’嗎?我不愿意,難道,難道殺我的老子娘不成!”(紅樓夢,四十六回)
(二)探春說道:“寶姐姐,你還不擰他的嘴?你問問他編派你的話!”寶釵又笑道:“不用問,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四十二回)
3.
鐵木耳爺爺說:“真是拿驢子沒辦法,便向鞭子出氣。水沒引下來,就像老天爺求雨?!?/p>
(三)
“嗨,叫我好找。很急死人啦!”他把材料放到桌子上凄然地說。他面帶倦容,顯出一副急不可待的神色說:“真是的,‘我急驢不急,我走它要臥’。”
5.
“‘牛犢再撒腿跑,還是離不開草堆’”嘛。爺爺吁了口氣說:“只聽干打雷,不見雨下來,屁事也沒干成?!?/p>
采用直譯法的好處是既可以保留原句中的動物形象及原文獨(dú)特的表達(dá)手法,傳遞出原文風(fēng)格,自然地再現(xiàn)原語的意義及神韻,又不改變其情感色彩,并能豐富譯文的語言表達(dá)能力。這些諺語在形式上和內(nèi)容上完全對等,使用直譯法簡單直白,一目了然。正是由于語言間的相互借鑒為形象再現(xiàn)奠定了基礎(chǔ),在翻譯時可以直接譯為對應(yīng)語,有利于文化交流,提高譯文的表達(dá)能力。
二、意譯法
意譯是指譯文在遣詞造句這兩方面均用目的語自然的表達(dá)形式。有些諺語所用的表達(dá)方式如果采用直譯,譯文很難被讀者所接受,也有一部分諺語由于語言結(jié)構(gòu)和文化背景的緣故,無法直譯,又或者有的諺語沒有很強(qiáng)的形容,或根本沒有形容,這時采用意譯會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字面意思是:)名義上是去找阿依里汗,走的路卻朝著莎爾汗(試譯為:“南轅北轍”。望子成龍就不能說成 ()會讓人誤會成“希望你的孩子成為魔鬼”,這樣就會造成誤解和麻煩了。“望子成龍”翻譯成),希望孩子成為有專業(yè)的人才(就比較合適了。
維漢兩個民族因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的翻譯不等量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使得有些諺語淺顯的文字下隱含了深刻的文化寓意,帶有濃重的民族色彩。必要時舍棄其形式和修辭,使用意譯法翻譯,把握其內(nèi)涵意義,是為了讀者能更好的理解諺語所要反應(yīng)的事實(shí)或哲理。
三、替換法
漢語和維吾爾語都有豐富的關(guān)于動物的諺語,由于維漢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一種語言中用某一動物來表達(dá)的形象,在另一種語言中卻可能要用另一種動物形象來表達(dá)。這時就需要用替換的方法,將原文的形象更換成為讀者所熟悉的形象,給讀者一種生動感、親切感,使之更加通俗易懂。例如:直譯為“一頭壞驢帶壞一圈馬”,如果將其譯為“一只老鼠壞一鍋好湯”,就更符合漢民族的表達(dá)方式。 直接譯成“一個土塊打兩個斑鳩”,還是不能達(dá)到貼切漢文化的目的,但經(jīng)行替換后,譯為“一箭雙雕”,就更容易理解了直接譯成“狼的兒子還狼”如果直接這樣翻譯的話漢民族有可能不太理解,但進(jìn)行替換后,譯為“貓的兒子還貓”這樣更容易就理解力。 字面義為“一口鍋里煮不下兩只公羊頭”,用來形容同一個地方難以同時容納兩個強(qiáng)者。漢語諺語中的“一山不容二虎”。 字面意思是:“老鷹眼里小雞不是鳥,巴依眼里奴隸不是人”與漢語中的“狗眼看人低”形同意合。字面意思是:“壞人嘴里說不出好話”與漢語中的“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形同意合。字面意思是:“吃奶后形成的性格直到死也不會改變”與漢語中的“狗改不了吃屎”形同意合。
總的來說,有些動物詞諺語的象征意義在各個民族中所代表的意義不同,所以在翻譯動物詞諺語的時候應(yīng)該要著重注意這一點(diǎn)。如:在某個諺語中一個民族用的是貓或者牛,但不一定另一個民族一定會用這些動物詞。所以這時候我們應(yīng)該要用替換法來翻譯。這樣既可以帶來方便也能拉近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
四、直譯加注法
直譯法就是按照原語的字面意義直接翻譯,然后根據(jù)補(bǔ)償?shù)脑瓌t在譯文內(nèi)加注,或譯文后加注(附注、腳注或者是尾注)。對于一些帶有濃厚民族色彩的諺語,為了保留其鮮明的民族特色,翻譯時應(yīng)保留其直譯,使喻義清新,形象逼真。以《紅樓夢》為例:
1.平兒說道:“‘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沒人倫的混賬東西,起這樣的念頭,叫他不得好死!”。
2.但只俗語說的:“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呢。憑他怎么樣,你老拔一根寒毛比我們的腰還壯哩。
在維吾爾語著作中還有一些直譯加注法的例子:
3.
后媽看在眼里,笑得前仰后合。常言道,貓做游戲,老鼠遭難。父親一回到家,后娘就告我們的狀:他們把馕偷出去喂狗啦,到泥堆里把衣服弄臟啦!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諺語可以用直譯加注法,例如:(披著羊皮的惡狼);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殺雞給猴看 。
五、結(jié)束語
諺語是一種語言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錘煉出來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方式,是語言核心的精華。在翻譯時,可能會找到與其相對應(yīng)的譯語,但有時卻難以找到。因此就決定了兩種諺語翻譯方法的多樣性,無論采用哪種翻譯方法,都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謹(jǐn)慎對待,靈活處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準(zhǔn)確、完整地傳遞給譯文讀者其所承載的信息,才能使譯文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參考文獻(xiàn):
[1]王德懷.維吾爾諺語翻譯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新疆大學(xué)中語系.維漢詞典[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
[3]紅樓夢[M].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2.
[4]柯尤慕·圖爾迪[M].新疆人民出版社,1974.
[5]馬俊民、劉發(fā)俊.克孜勒山下[M].新疆人民出版社,1975.
[6]張勇.維吾爾諺語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xué),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