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經(jīng)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得各個國家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而語言作為交流的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也就對英語語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學英語教學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并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 教學 發(fā)展 內(nèi)涵
語言作為一種交際符號,是文化的載體。眾所周知,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文化影響并塑造語言。學習語言不僅僅是學習單詞、語法,同時也是文化學習的過程。只有在真正了解語言所包含的文化含義并且能成功地運用于跨文化交際的實踐中,才算是真正掌握一門語言。因此,從語言學的角度看來,教授語言也是在教授相應的文化,學習語言也是在學習相應的文化。學習一門外語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并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流。
一、研究意義
人類己進入全球化時代,跨文化交際己成為時代的特點,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現(xiàn)代社會人才必備的一種素質(zhì)(戴煒棟、張紅玲,2000 )。全球化的直接影響僅限于少數(shù)人,但其間接影響涉及每個人,包括表面上沒有被全球化的人(楊·布魯馬特、高一虹、沙克·科霍恩,2011)。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不可回避的現(xiàn)實,任何一個民族文化的封閉時代己經(jīng)過去。文化交流打破了空間限制,人們所接受的文化信息超越了物理空間。不同國籍、不同地區(qū)、不同種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們越來越頻繁地進行著直接和間接的接觸和對話,擁有敏銳的跨文化意識和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這種交流能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嚴愛靜,2009 ) .
成功進行跨文化交流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缺乏跨文化意識,人們會以自身文化為導向去理解別人的言語和非言語行為。而跨文化意識即是指對本民族文化和異族文化的理解,這種理解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英語作為交流的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凸顯。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它承擔著跨文化交際的重任。但是不了解目的語文化就不能真正地掌握這門語言,也就不能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流。
我國的英語教學歷來重視語法講授,文化教學并未受到普及和重視。由于受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法影響及現(xiàn)實的種種客觀原因,以往的英語教學總是針對語言結構和語言能力的獲得,文化教學往往被忽視,部分英語教師對這一問題的敏感性不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遠未得到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有待增強。對于外語教師來說,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是十分必要的,且迫在眉睫。
二、語言與文化
英美國家文化與中國文化有很大差異,反應到語言上也是如此。進行文化差異對比既可以從表面差異極大的語言現(xiàn)象之間找到它們本質(zhì)的共同點,又可以從表面上極為相似的語言現(xiàn)象之間找到它們的差異點,進而幫助學生排除英語學習中的文化障礙,獲得文化交際的文化敏感性。 語言的定義是語言研究的首要問題,所有與語言研究有關的其他問題都是在對語言是什么這個根本問題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對語言本質(zhì)的認識直接影響到外語教學原則的制定、教學方法的設計等。語言的定義有很多,存在三種語言觀:結構論、工具論和功能論,三種語言觀從不同角度定義語言(蔡永良,2011).結構論認為語言是一個符號系統(tǒng),是一個結構系統(tǒng);工具論認為語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一種溝通的途徑、一種交際的手段;功能論認為語言承擔社會文化功能,語言具有文化性和社會性特征。潘文國(2001)搜集了自十九世紀初至二十世紀初共六十多條有關語言的定義,分析了語言學家對語言觀上的分歧所采取的不同態(tài)度,指出:“語言是人類認知世界及進行表達的方式和過程”。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與人的交際工具,也是使人與文化融合一體的媒介。語言隨著人類的形成而形成,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變化而變化。語言與人類的社會、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語言是人類的交際工具、思維工具,是文化的載體,是人與社會融為一體的媒介;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具有交際性、規(guī)則性和變化性特征;語言具有交際、思維、文化和社會功能。
三、實際教學過程中跨文化交際的實施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能力,心理狀況和語言水平,筆者在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教學量和教學方法三個方面盡量做到結合語言交際實踐,循序漸進,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針對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語言水平組織互動分享型文化教學,同時進行語言對比和文化比較,從而使學生獲得一種文化交際的文化差異敏感性,增強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其具體做法如下:
1、結合教材,介紹相關文化背景知識。
英語教材中的許多文章涉及到英語國家文化的各個方面,包含著豐富的西方民族文化信息,如地理、歷史、價值觀、時空觀念、人際交往、民俗風情等。筆者在講授這些文章時,將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介紹給學生,并指出其文化意義。例如在講有關英美國家節(jié)日的文章時,可以相應的向?qū)W生介紹圣誕節(jié)的由來,圣誕節(jié)的習俗,還可以讓學生聽一些圣誕歌曲,感受一下西方圣誕節(jié)的氣氛。
2、進行文化差異對比
英美國家文化與中國文化有很大差異,反應到語言上也是如此。進行文化差異對比既可以從表面差異極大的語言現(xiàn)象之間找到它們本質(zhì)的共同點,又可以從表面上極為相似的語言現(xiàn)象之間找到它們的差異點,進而幫助學生排除英語學習中的文化障礙,獲得文化交際的文化敏感性。
3、運用課堂活動創(chuàng)設文化交際情境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文化,從而創(chuàng)造一種良好的學習外語的交際氛圍。例如由教師組織安排“角色扮演”、創(chuàng)設真實或半真實的情景;以學生為活動中心,讓其學唱英文歌曲、劇本表演、組織英語角、觀看外語電影等。
這些內(nèi)容既拓展了課本知識,又來源于生活,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使學生感受語言在真實情景中的應用,加強對語言的理解。
結語
當前,教育正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新問題的出現(xiàn)不斷,傳統(tǒng)的僅注重語音、詞匯和語法規(guī)則的教學模式己經(jīng)不能滿足時代的發(fā)展需求,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對于英語教學來講,其挑戰(zhàn)性和嚴峻性更加突出,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在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上,不斷增強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特別是在思維模式、管理理念和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全球化語境下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研究意義深遠,需要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明確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將語言教學融匯于文化教學之中。將知識文化與交際文化分階段有重點地結合起來是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應有的特色
參考文獻
[1] Bill Bryson:《THE MOTHER TONGUE》;Byram, M. (1997).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 段淑萍:《中美文化及差異》,《岳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