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曾經有一位偉人說過,脫離生活,脫離勞動的傳統(tǒng)教育,會扼殺兒童的身心發(fā)展。利用日常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運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對幼兒進行自理意識和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才能使幼兒的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F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在家中爺爺寵奶奶慣的,家長什么事都不要孩子做,幾乎事事包辦代替。對孩子過分的溺愛讓孩子變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因此,對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社會發(fā)展對幼兒教育提出的重要任務。那么,應該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意識和能力呢?
首先,通過各種形式培養(yǎng)幼兒的自理意識。
(一)、創(chuàng)設游戲情景,在游戲中形成生活自理意識。游戲是幼兒園最主要、幼兒最喜歡種活動形式,如小班收拾玩具設計成“幫小玩具找家”、擦自己的小椅子設計成“給小椅子洗澡”的游戲;中班幼兒可以在園穿衣服、疊被子、系鞋帶之后,組織幼兒進行“看誰穿得快”、“看誰疊得快又好”等比賽性游戲。在游戲中,幼兒參與意識強,積極性高,再加上教師的指導性、鼓勵性話語,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過有趣的兒歌來感染、誘導孩子。如教幼兒扣鈕扣,教師可邊示范邊用兒歌的形式講解:小小扣眼排一排,漂亮紐扣住進來,你若把它送錯門,出去就會樂死我。這樣孩子就能更好更快的學會這些事情,掌握一些簡單地日常生活技能,對幼兒的發(fā)展十分有利。
(三)、運用各種圖片、視頻等等讓幼兒進行觀察比較,鞏固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讓幼兒在比較中提高對自理行為的認識。孩子通過觀察自己來講解圖片的意思,然后通過比較得出哪個圖片上的寶寶最棒,我們要向他學習這種好的行為。通過分辨不同行為,鞏固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讓幼兒在比較中提高對自理行為的認識。讓還可以舉例用班上的小朋友作比較,來激發(fā)幼兒上進的意識。
其次,要教給幼兒一定的生活自理技巧。要讓幼兒做到生活自理,必須讓其明確生活自理的方法。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們還要讓幼兒學會具體的生活自理方法。
(一)、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因材施教。對于不同層次的幼兒來說,要求就有所區(qū)別。我們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編成兒歌、歌曲以及設計成有趣味的情節(jié)等,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本領。如在教幼兒學習如何系鞋帶時,我們可以結合歌曲《系鞋帶》來進行:兩個好朋友,見面握握手,鉆進大洞口,用力拉耳朵,變成蝴蝶走。讓幼兒在歌曲的愉悅里,輕松自主地學習系鞋帶的方法對于自理能力較強的幼兒,就以較高水平來要求;對于自理能力較差的幼兒,就相對降低要求的標準,不可強求,更不可鄙視,須因材施.
、循循善誘,逐步提高要求。教師的教必須是“在做中教”,幼兒的學必須是“在做中學”,獲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注意提高幼兒做事情的速度、質量等。在自我服務的基礎上,進一步服務他人,服務集體。由于一些家長勞動教育意識淡薄,對孩子寵愛有加,事事包辦,代替,使好多幼兒自我服務能力差,不會穿脫衣服,不會穿鞋、系鞋帶,不會扣鈕扣、疊小被子,沒有收拾玩具的習慣。針對這些現象,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小班有很多孩子不會自己穿衣服,要老師幫忙,到了冬天,孩子們等的時間太長容易感冒,于是我讓孩子自己練習穿衣服,盡管孩子們穿錯得特別多,都需要老師去糾正,但是我還是感到很欣慰,對他們翹起了大拇指,表揚他們是個能干的孩子,為他們樹立自信心,漸漸地孩子們說“不會”的聲音也越來越少了。
最后,幼兒自理意識一旦形成,還必須繼續(xù)訓練幼兒的自理能力。幼兒在園內集體生活中,有許多地方可供幼兒練習,例如:幼兒在進餐、入廁、盥洗、整理……,無處不體現著幼兒生活自理的水平,我們要抓住這個關鍵時機,指導、監(jiān)督幼兒的自理行為,讓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自理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