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9月我以副校長身份調入所在學校以來,便開始帶領全校師生踐行新教育豐富多彩的課程。
我們從整合教育資源入手,把教師從耗時低效的備課和應對檢查而做的冗長繁雜的書寫負擔中解放出來,引入新教育有效教學框架,并結合同年級同行班多的特點聚焦集體備課,發(fā)揮智慧共享的優(yōu)勢。以學科教研組為單位,共用一本,輪流撰寫教學反思、敘事,搭建“你寫我讀,我寫你評”的交流互動平臺,使同行班相鄰班級的教師從不相干的陌生人、競爭者,逐漸演變成相互信賴、彼此扶持、關系密切的合作伙伴,形成專業(yè)發(fā)展共同體。
在理想課堂推進的過程中,我們以緩慢的速度,鼓勵教師從“嘗試圍繞三類目標設計預習作業(yè)”“課首三分鐘口頭練說”以及“課堂核心目標達成所采取的策略”“預設與生成”“分層練習題的設計”等微觀細節(jié)的研究開始,引領教研組先動起來。新教育提倡“小行政、大課堂”,我們深知課堂這個師生共同生活的棲居地,當真正關起門來老師以國王身份出現的時候,作為管理者的我們縱使有天大的能耐也無法每時每刻對老師跟蹤。所以教研組的教研活動,如果不是特別邀請,即便是教導主任也不能隨意參與,更不能輕易發(fā)表意見??墒亲鳛榻虒W管理者又不能就此放任他們自流。于是 “相約星期二——走進理想課堂”常態(tài)教研活動就這樣應運而生了,每周二上午的第一節(jié)課、下午的第一節(jié)課是學校雷打不動的公開課,最初各教研組推薦的都是他們自己認為最好的課,那一時段,我們稱之為“榜樣帶動課”。后來就成了人人都得上的課,我們稱之為“周四公開課”。行動要有收獲,堅持才有奇跡。幾年來,正是引領教研組的微觀研究、在學校層面搭建綜合展示平臺,才讓老師們一點一點地成長、成熟起來。他們由最初公開課上的緊張到逐漸的舒展,由開始處理問題的拘謹到逐漸的靈活自如。
新教育兒童階梯閱讀課程晨誦課的最先嘗試,只在兩個班級推進,我從公開課有潛力的老師里選中,一個月后,推出了由全校語文老師和兩個班學生父母代表參加的“晨誦展示課”活動。在五年級朱老師的晨誦課上,當老師把《我是一只小蝴蝶》作為生日贈詩,送給過生日的小萌同學時,老師把她的爸爸邀請到臺前,師生滿含深情的吟誦,讓這位純樸的父親潸然淚下,自己孩子正經歷的美好徹底感動了在場的老師、父母們。課間,有老師悄悄地把自己班級的孩子帶到會議室里和上課班的孩子一起感受。晨誦課特有的魅力就這樣感動了老師,感動了父母。老師們開始在課下和作課老師有了更多的交流,并開始給我遞條子,說這么好的課應該在全校推開,就兩個班獨享可不行。老師們參與課程的熱情就這樣被點燃了。于是應大家的需求,我們以同樣的辦法分別在后面的兩個學期里,以榜樣引領的方式推開了以中高年級整本書共讀和低年級繪本故事課為主的午讀課,開發(fā)了整本書共讀的“導讀推介課”“主題探討課”“成果展示課”幾種課型,把師生帶進童書的世界。并且以暮省日記為載體,鼓勵師生之間、親子之間用語言相互激勵,相互編織有意義的生活。
以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和農歷24節(jié)氣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是我校中高年級的一門特色課程。我們以新教育榜樣教師常麗華研發(fā)的此門課程為平臺,不斷地添加新的元素,在每個農歷節(jié)日、節(jié)氣到來之際,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根據自己確立的主題搜集了大量的資料進行閱讀,再根據節(jié)日特點、習俗等設計農歷游的方案,和父母們一起走進生活。父母們不僅是孩子們農歷游的參與者,更是孩子的引導者、“資助”者,他們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陪伴著孩子走進年貨市場、走進田間地頭,走進親朋好友家中,和孩子共同感受濃濃的年味,共同觀察一草一木的變化,共同交流美好情感。
為了引領學校教師和全國新教育實驗學校相互學習,在教育在線論壇網站,我以“蒲公英的種子”命名,建起了學校的實驗主題帖,“靜聽花開的聲音”教師敘事專題帖,并指導同伴以“相約星期二、走進自助互助、快樂課堂”“相約星期四,走進晨誦、午讀”“走進農歷的天空”等命名,建起數十個記錄學校成長的專題帖。指導40個班級分別以各具特色的名字建起班級主題成長帖,跟蹤記錄孩子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老師、父母、孩子以在線交流的方式搭建起互動平臺,初步形成了具有學校特色的網上數碼社區(qū),并逐漸成為引領師生、父母成長的精神家園。
課程的引領和帶動,使師生得到前所未有的成長;書籍的滋養(yǎng),使師生的精神面貌發(fā)生了從內而外的蛻變。學校開始煥發(fā)從未有過的生機和活力。2013年9月,在合并了臨近一所不足百人學校后正式搬遷新校址,劃歸縣直管理,而這時的學生數已增至2900余人,與幾年前相比已經翻了一番。學校正以矯健的英姿走在蓬勃發(fā)展的道路上。
(作者單位: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天義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