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 鍵 詞] 語文閱讀;咬文嚼字;作用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20-0048-01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用“咬文嚼字”這個詞形容欣賞文學作品時對文字的揣摩與思考,是非常有意思的。指導學生學會閱讀,帶領(lǐng)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品味文學語言的奧妙是語文教師的永恒使命。有人認為讀書要遵從陶淵明“不求甚解”之訓,理解文章,應(yīng)從高處著眼,把握整體全局,才能辨識文章風骨,而“咬文嚼字”,專注于細枝末節(jié),無關(guān)宗旨,舍本逐末,是一種死板錯誤的求學態(tài)度。因此,“咬文嚼字”這個成語通常帶有貶義。其實,文學作品的思想情感蘊藉于文字中,凝練的語言往往一字千鈞,言有盡而意無窮,作家把豐富的情感蘊藏在優(yōu)美的文字中,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過程中,通過“咬文嚼字”,對意蘊豐富的詞語、句子進行分析、賞鑒,如抽絲剝繭,在表面上品酌文字的精妙,實際上深刻體會文章的思想和作者情感。
從最早的文學作品產(chǎn)生至今,凡為世人傳頌的作品,大多經(jīng)過了讀者反復(fù)的比較、推敲、提煉。古人有詩云:“吟安一個字,拈斷數(shù)莖須”,“三年得兩字,一吟雙淚流”,說的都是詩人以嚴謹?shù)膽B(tài)度對文字進行精雕細琢。而“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并非說的是天生就會創(chuàng)作,“偶得之”背后也必定積淀著先期的大量學習積累和艱苦摸索后產(chǎn)生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文字語言進行錘煉,千淘萬漉之后,渣滓盡去,精華存留。讀者反復(fù)咀嚼,揣摩這些凝聚著人類高純度思想結(jié)晶的文章,便能感覺到滋味盡出。因此,蘇軾有詩贊“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欣賞文學作品,含英咀華,實在是件賞心之樂事。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yīng)該以言語形式的教學為核心,引導學生對課文中重要詞語、句子的咀嚼、品味和感悟為切入點,在讀熟讀透的基礎(chǔ)上,學生才能體會課文言語的意圖感、意義感和意味感,深入到語境,感受語言的韻味,把握語脈,學習積累言語經(jīng)驗。
閱讀本身就是對文學作品進行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對課文進行的圈、點、批、注,就是“咬文嚼字”。世上沒有一臺儀器能精確權(quán)衡出一個詞的性質(zhì)、重量或色彩,要區(qū)分文字的滋味或高下,全憑讀者的個人經(jīng)驗與領(lǐng)悟。對語言感受的靈敏度決定了個人對于文字認識的深淺和理解的不同。讀者借助想象、暗示、回憶等思維方法,使意義得到圓滿表達,甚至賦予文字新的生命,在其不可言傳的意境中,在其只可意會的模糊里,凸顯張力與深意,實現(xiàn)對文學藝術(shù)的審美。因此,在中國千百年的文學創(chuàng)作演變過程中,許多文人都根據(jù)自己的認識理解,對文學作品進行逐字逐句的解剖探究,圈點批注,力透紙背,入木三分,衍生出名著的各種批注版本,經(jīng)典的有金圣嘆批《水滸傳》《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等,這些批注版本,幫助后人追根溯源,厘清文章思想脈絡(luò),對文化傳承起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學語文課本中,選錄了名著其中的篇目,如《紅樓夢》中《林黛玉進賈府》等,如果教師能對各種批注版本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把古學者對課文中的文字,語言的解讀引入課堂之中,通過引用、對比、點撥,必定能幫助學生更深入課文的語言和主旨。
因文求情,以情達意,愛好文學的人對文字產(chǎn)生意境的品讀與玩索,外人看來是迂腐,于得道之人看來,卻是人生無上境界,此種會意,于己如品甘飴,他人莫可得,其中滋味,不可名狀?!都t樓夢》里,“呆霸王”薛蟠的小妾香菱經(jīng)歷了被拐賣,虐待等重重悲慘的遭遇之后,在詩歌中獲得短暫的救贖與解脫。她向黛玉等人學習寫詩,反復(fù)鑒賞王右丞的五言律詩,頗有心得,這種苦中作樂,是苦海慈航,是孤苦伶仃的弱者于悲苦慘淡的人生境遇中尋求的精神寄托。正是咀嚼文字之美與妙給她帶來了心靈慰藉。葉圣陶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說: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豈難致?潛心會文本。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一字未宜疏,語語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與津。是的,語文教學方法很多,規(guī)律也不少。其中“一字未宜疏,語語悟其神”這種咬文嚼字的方法對語文教學尤顯重要。特級教師王崧舟還說:感人的文字找出來是不夠的,你得用全部的感動去品味它們,咀嚼它們,不要放過其中的一句話、一個詞,甚至一個標點符號。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不應(yīng)該簡單地為了保證解讀文章的流暢,完整,而放棄對文字、語言的精細研讀,必要時,還是要講究一點“咬文嚼字”。
“尋章摘句老雕蟲”看似詩人滿腹辛酸的自嘲,也包含了對詩人孜孜不倦學習精神的寫照。每篇課文中都會有一些重要的字、詞、句,既是作者心血的結(jié)晶、文章的精華,也是我們理解文章的鑰匙。如果教師善于抓住它們,帶領(lǐng)學生深入細致地玩味,學生就能更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發(fā)現(xiàn)語文更多的美,感受語言更多的樂趣。
參考文獻:
[1]連宏彬.“咬文嚼字”:優(yōu)化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訓),2011(11):90-91.
[2]沙麗衛(wèi).“咬文嚼字”是語文深度閱讀教學之本[J].語文天地(初中版),2014(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