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教學的最大問題就是學生基礎差、課堂參與不足,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強化教學互動,主要從以導入誘發(fā)學生的互動欲望、以“最近發(fā)展區(qū)”搭建互動平臺等方面入手來營造和諧的互動氛圍,達到有效互動的目的。
關(guān)鍵詞:中職教學;互動平臺;知識基礎
中職學生的來源復雜,學習的知識基礎也不一樣,但普遍知識基礎不好,學習動機不足,這樣就容易造成課堂上的低質(zhì)低效。對于中職語文課堂而言,通過有效互動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那么,在課堂上如何進行高效互動呢?
一、以導入誘發(fā)學生的互動欲望
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只有進入狀態(tài)才能把注意力始終保持在學習對象上,這種情況下,互動也會自然而然地發(fā)生,而導入環(huán)節(jié)恰好是引領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激發(fā)互動欲望的最好時機。為了達到較好的導入效果,在準備導入的時候,要注意設置的問題、情境要具有一定的生活氣息,不要太難、太枯澀,要采取靈活多樣的導入方法。例如,在講授《警察與贊美詩》這篇課文的時候,可以采用以舊帶新的方式導入:找學生講述警察是做什么的,最好要有一兩個形象的實例佐證學生的講述。有了這個基礎以后,教師先做一個必要的鋪墊,可以這樣講:在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警察是匡扶正義、制止與預防犯罪的,對犯罪分子進行打擊,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與財產(chǎn)安全的,但是,今天我們所學的這篇課文,里面的警察卻與我們印象中的警察所起的作用不一樣,大家想知道不一樣在什么地方嗎?請翻開課本,閱讀課文,然后回答我提的這個問題。學生馬上就來了興致,他們紛紛閱讀起來,然后展開議論,很快就完成了教師交給的任務。
二、以“最近發(fā)展區(qū)”搭建互動平臺
真正的教學互動應該是在學生的主動探索與建構(gòu)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發(fā)生的,而要達到這樣的目的需要教師的引導與搭建,即把問題設計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這樣就有了可靠的互動平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充當?shù)氖墙M織者、指導者與參與者的角色。例如,在講《記念劉和珍君》這一課的時候,可以先對背景進行介紹,接著引用課文第三部分第一小節(jié)“學生云者,我向來這樣想,這樣說,現(xiàn)在卻覺得有些躊躇了”一語引出探討話題:作為學生,劉和珍君是怎樣一個人?為什么我會躊躇?這樣,學生對文章就有了初步了解,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教師要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探究課文的寫作目的,可以給學生一些提示,即可以從文章中的標點、文章的分段以及對幾類人的語言與行為描寫來分析,這樣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與傾向,這樣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很容易被領悟。
三、以快樂教學促進教學互動
對于中職語文教學而言,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強、厭學情緒嚴重、知識基礎薄弱、能力不強是教師必須要面對的問題。這些學生有的從小學開始就是學困生。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jù)學生的接受情況決定教學進度,堅持“淺顯、緩慢”的原則,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組織教學,同時,盡可能地實施快樂教學。教師可以針對學生愛玩的特點,把枯燥的語文課變成快樂的表演課與討論課,這樣往往會使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互動中。例如,在進行應用文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采取設置情境的方式實施快樂教學。比如,在講“應聘信”的時候,可以先利用投影儀播放成功人士應聘時的好作品,然后,發(fā)動學生通過閱讀了解寫應聘信的注意事項,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應聘信”在班上參加模擬招聘。為了完成這樣一個有意思的任務,他們紛紛行動起來,有的查找資料,有的同學之間交流,還有的與教師展開互動。這樣的快樂教學,不僅實現(xiàn)了有效互動的目的,學生還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四、以討論帶動深層次互動
表面上的一問一答不一定會觸及思維的深處,只有有目的的討論才能實現(xiàn)在思維層面的有效互動。組織有效討論的關(guān)鍵是要設計出既能引發(fā)學生興趣,又有一定深度及討論價值的問題。例如,在講授《鴻門宴》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這樣設計問題:如何理解項羽是失敗的英雄?然后動員學生展開討論。由于這個問題有新意,學生的熱情一下子就被調(diào)動起來,但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并不容易,因此,學生的討論都很認真。經(jīng)過認真的討論,項羽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豐滿起來了,對他在鴻門宴中的表現(xiàn),甚至對他在楚漢戰(zhàn)爭中的失敗有了更加全面而客觀的理解。學生還體現(xiàn)出了理解上的“創(chuàng)造性”,這主要表現(xiàn)在對項羽這個人物性格的把握上,例如,有的學生說,“項羽在事業(yè)上的失敗反倒凸顯了其人格的高尚,即他是一個敢愛敢恨、坦坦蕩蕩的真君子?!?/p>
中職生雖然基礎相對薄弱,但只要我們善于引導、啟發(fā),通過高效的課堂教學互動,必將喚醒他們的學習主體意識,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周蔚.交互網(wǎng)絡教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的新環(huán)境[J].遠教論壇,2006(8).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