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鍵 詞] 詩歌;意象;品味詩詞
[中圖分類號] I02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21-0109-01
詩歌是中華五千年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語言的凝練準確、韻律的優(yōu)美和諧、意境的深邃廣闊,都非現(xiàn)代文可比,其中的美僅靠講講、讀讀、背背是無法領略的。如何讓語文課堂靈氣飛揚,讓學生盡情領略詩歌之美呢?我覺得學好古詩詞,把握詩歌的意象是關鍵。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jīng)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而當前很多學生面對意境高遠、內(nèi)涵深刻的詩歌,似乎很茫然。那教師在詩詞教學中又該如何引導學生把握好意象,揭開詩詞朦朧的面紗,切切實實走進詩歌呢?
一、感受意象,品味詩詞
對于詩歌的教學,我們首先都是從感受入手。我們通常感覺很多時候作者在描繪實境,而實際上是心境。如,海子的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詩中所嵌入的一些意象:大海、喂馬、劈柴、春暖花開、閃電、河流等等,這些普通的意象,卻給我們親切、溫暖的感覺。還有海子所獨創(chuàng)的詩歌意象:大地,自然,麥地,麥子,月亮……這些活躍在他心靈深處的普通詞匯,被他隨手拿來,卻又賦予了鮮活的意義。教師應引導學生感受這些鮮活的意象,感受這種溫暖、美好后,再去探討作者的心境情感就簡單多了。
當然要學生準確把詩人所描繪的意象一一再現(xiàn)到學生的腦海中,平時就必須要求學生把握和積累一些常見意象的寓意。如“柳”在詩詞中表示惜別。因為“柳”和“留”諧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又譬如古代詩歌經(jīng)常出現(xiàn)“月亮”這個意象,用在不同地方其意義也不同。有表示思念家鄉(xiāng)的,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有象征團圓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還有以月感傷時間生命的流逝,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二、想象意象,品味詩詞
意象是經(jīng)過藝術家的意向和想象將“意”與“象”融合一體而構成的,它本身就是想象的產(chǎn)物,任何意象如果僅僅停留在感性的描述層面,就不能與讀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例如,聞一多的《死水》,他把黑暗的舊中國比作“一溝死水”,全詩是一種隱喻,教師在授課時引發(fā)學生思考死水與當時黑暗社會的聯(lián)系,就能比較容易理解黏滯得流不動的、漚得發(fā)臭的、完全喪失生命力的社會現(xiàn)實。
在詩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發(fā)揮想象力,鼓勵學生大膽發(fā)揮想象,引導學生充分聯(lián)想,對意象進行補充,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意境,才能真正體會詩人的思路和情感。如,在誦讀過程中,邊讀邊想象畫面,學生暢述自己的想象,融入作者創(chuàng)設的情景之中,用一種跨越時代的意識引發(fā)對現(xiàn)實生活的思考。通過聯(lián)想想象,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進行了再創(chuàng)造,便能走進詩歌的意境中,真正體味詩人的情感變化。
三、領悟意象,品味詩詞
詩歌的意象總是包含著某種形態(tài)的情感因素,賦予意象于強烈的感染力。藝術家創(chuàng)作一幅畫或作一首曲子,都要體現(xiàn)出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或某種情感;那詩人寫一首詩,也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某種心境心情,這都是需要付出主體情感的。沒有情感的意象只能是干枯的,沒有生命力的,自然也不會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如《雨霖鈴》是柳永從汴京南下時與戀人的惜別之作。詩歌一開始就用“寒蟬”、“驟雨”、送別的“長亭”等意象來渲染了一個清冷凄涼的氛圍。后面非常經(jīng)典的動作意象“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語言通俗而感情真摯,每每讀到此句,就感覺身臨其境,此時無聲勝有聲。而后的“千里煙波”“沉沉暮靄”又對離別加以著色,使得廣闊遼遠的空間充滿了濃密深沉的霧靄,詩里詩外充滿的都是離別的愁緒。再如,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別康橋》,這首詩是寫詩人在康橋泛舟尋夢,瀟灑而來,又瀟灑而去。詩人展示了一系列描述性意象,有“云彩”“金柳”“夕陽”“波光”“青荇(水草)”“清泉—虹—夢”“星輝—歌—笙簫—夏蟲”……這些意象都圍繞和襯托著“尋夢”的主題,從開始“輕輕的”到結尾“悄悄的”,從“作別西天的云彩”到“不帶走一片云彩”,展示了詩人無聲勝有聲的“沉默”“沉思”的情感歷程。學生只要把握了意象的情感性特征,就能體會到詩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當然教師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欣賞和把握詩歌意象內(nèi)涵的同時,讓學生了解詩人所處時代的政治、文化、思想等背景知識,這樣更有利于對意象的理解,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洞察出詩歌所表現(xiàn)出的情志,更能反映出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深度和廣度。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鑒賞詩歌是培養(yǎng)學生情感思維的藝術,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認識能力、審美能力和思維能力。總之,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抓住“意”中之“象”,去品味“意”中之“境”,揣摩“意”中之“蘊”,這樣便走近了詩,走進了詩人的內(nèi)心。
參考文獻:
[1]武立峰,曹長發(fā).意象,詩人心靈的家:談詩歌意象的鑒賞方法[J].語文教學之友,2008(2).
[2]羅榮.談意象捕捉在古詩教學中的作用[J].讀書文摘,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