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中學歷史課堂是要學生學會從歷史人物的成敗中汲取歷史智慧,洞察為人處世的道理,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格修養(yǎng),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本文中,所謂小智慧與大策略的合理運用,就是如何在歷史人物的評定中加強對學生德育的滲透。
【關鍵詞】中學歷史課堂 德育滲透 智慧 策略
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歷史教學與班主任德育工作同時進行。到如今,從事中學歷史教學與班主任工作也有二十年之久。怎樣將我的歷史教學與班主任工作聯(lián)系起來呢?在平時管理學生的過程中,我就發(fā)現歷史人物對于學生而言是最好的教育典型。在平時給學生教授歷史的過程中,歷史人物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借歷史人物的事跡來教育學生也就理所當然。
歷史具有教化這一功能。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中,中學歷史教學對德育工作者也做出了要求,對于學生的教育也提出了總體的目標。但是,新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耙箤W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yǎng)以及環(huán)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yǎng)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备鶕@一目標,我選取了川教版初中歷史教科書中有關的歷史人物,在平時的歷史教學授課過程中或者在班主任的管理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在歷史的教學過程中,怎樣才能夠運用歷史人物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呢?首先,應該讓學生明白大人物與小人物的關系。在平時給學生上課的過程中,我們教師以及教材往往大量篇幅講授重要的人物,例如,毛澤東、鄧小平、列寧、拿破侖、華盛頓、林肯等,這就會讓學生產生誤區(qū),使他們認為歷史都是大人物所創(chuàng)造的,我們小人物都是微乎其微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應該讓學生明白,人類社會的歷史其實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歷史,雖然偉大的歷史人物在對歷史的進程以及推動產生重大影響,但這種偉大的歷史人物畢竟是少數人,而更多是蕓蕓眾生中那些默默無聞而樂于奉獻的人。正是這些樂于奉獻的人,正是這些小人物的集體力量的集合,才推動了歷史不斷向前發(fā)展。聽習慣了講解大人物豐功偉績的學生,聽到小人物具體鮮活的事跡也能讓學生耳目一新,興致勃勃。在歷史講解的過程中也應摻雜一些小人物的角色,給這些小人物一席之地,讓他們有價值的認同以及獲得同樣的尊重,這不正是德育工作者所提倡公正公平的教育么?而如今的未成年學生,在社會上,在學校以及班級里都是一個小人物,聽到教師在歷史課堂所講授小人物的故事會讓班級里眾多的同為“小人物”的學生聽起來倍感親切,讓他們倍感自信,立志成為一個有理想有信念的人。
其次,要將歷史人物還原于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下來進行評論。因為,任何歷史人物都會受到它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與制約,都會被打上時代的烙印。例如在講到《左宗棠收復新疆和甲午中日戰(zhàn)爭》這一課時,甲午中日戰(zhàn)爭戰(zhàn)敗,慈禧太后派李鴻章赴日本談判并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尤其是講到與條約內容有關的割地賠款之時,就聽見有憤憤不平的學生大聲說李鴻章是走狗、賣國賊、漢奸,而出人意料的是他的言行竟得到了全班學生的贊同。當然,學生有這種思想表達很正常,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使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接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
對于李鴻章的評論,首先要學生明白當時的中國處于封建王朝清朝的統(tǒng)治之下,李鴻章作為一名庶族地主有義務維護清朝的統(tǒng)治。在這種情況下,他鎮(zhèn)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以及簽訂喪權辱國條約,學生也就不難理解。同樣,作為一名地主官僚,又提倡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興辦洋務,發(fā)展工商業(yè),被公認為是近代工業(yè)之父。通過這樣的評論,尤其是在講完《洋務運動》這一課后,我相信學生就不會再發(fā)出那樣的偏激片面的評論了。因此,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應該教育學生不能用現在人的眼光去苛求古人,要將他們放置于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中,設身處地的來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
再次,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要以理性的評價標準為主,兼顧道德評價。例如,商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商紂,他年輕的時候積極有為,打敗鬼方等多個外族,擴大商朝的疆土和威望。但登基之后,荒淫無道,殺害比干等多名忠誠良將,最終荒淫無道而亡國。學生在看電視劇的過程中,或者從教師的講解過程無形中就會用道德的評價標準把紂王定性為昏君,而忽略他的功績。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怎樣去評價這一類歷史人物,不能僅僅憑課本上的三言兩語而把道德標準作為重要的尺度去評價歷史人物,而是要以歷史人物在這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作用來判斷,它的作用是是否推動了生產力的發(fā)展,是否促進了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
最后,鄉(xiāng)土人物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講到四川鄉(xiāng)土歷史或辛亥革命的過程中,我經常會講到列五中學的創(chuàng)始人張列五。他是四川地區(qū)辛亥革命的優(yōu)秀人物,也是積極反對袁世凱稱帝的斗士。他不僅創(chuàng)辦了列五中學,而且還領導師生積極參加保路運動和辛亥革命,最終使列五中學成為了辛亥革命在四川的策源地之一。講張列五的事跡也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奮發(fā)學習。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會在他們心中潛滋暗長,從而拉近了鄉(xiāng)土人物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總之,在運用歷史人物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有著其它學科無法代替的地位與作用。原因在于歷史里面有豐富的人物,眾多的歷史事件。無論是人類戰(zhàn)爭的歷史,還是科技成就的誕生都能夠比較自然地與學生的德育聯(lián)系起來,最終達到學史明鑒以史明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