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車輛的普及和各種高速運行工具的發(fā)展,人們對于車輛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然而暈車成為廣大群眾出行的障礙。穴位按壓,中藥敷貼等方法如果可以廣泛應用,對于中醫(yī)藥的事業(yè)也是極大的促進,中醫(yī)治療暈車的發(fā)展前景依然十分廣闊。
關鍵詞:中醫(yī); 暈車; 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80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6)01-144-001
對于暈車的產生原因,現(xiàn)在普遍接受的是前庭器官敏感性過高學說。前庭末稍感受器由三個半規(guī)管和球囊、橢圓囊構成,半規(guī)管感受角加速度,球囊和橢圓囊統(tǒng)稱耳石器,感受重力和直線加速度。當人體在地面行走、跑步或跳躍時,由于這些運動產生的角加速度或直線加速度均在人體生理閾限內,因此不會發(fā)生運動病。當乘汽車、飛機或輪船等交通工具時,人處于快速運動環(huán)境中,這些交通工具有時產生的加速度超過人體生理閾限,當達到一定的時間積累,就可發(fā)生暈動病。船舶垂蕩產生的直線加速度最大可達到0.5-1.0g;,為耳石器生理閾限的25-50倍,因此垂蕩最易引起暈船病。船舶主要運動的分析證明直線加速度是刺激前庭器的主要因素,可引起強烈的耳石刺激,導致發(fā)生暈船病。[1]
中醫(yī)方面認為暈車屬于眩暈的范疇。黃帝內經上說,“諸風掉眩,皆屬于肝”,“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說明眩暈多以內傷虛損為主,多因氣血虧虛,腎精不足,腦髓失養(yǎng)所致。暈車則屬于肝腎精不是十分充足,或因長期的抑郁,情志不暢等等有密切關系,若其十分充足者則表現(xiàn)不明顯,有的由于胃腸虛弱也會出現(xiàn)此類情況。本病病位在清竅,由于腦髓空虛,清竅失養(yǎng),或痰火上逆,擾動清竅,多與肝脾腎三臟關系密切。眩暈的病性以虛者居多,如肝腎陰虛,肝風內動,氣血虧虛,清竅失養(yǎng)。腎精虧虛,腦髓失充。眩暈實證多由痰濁阻遏,升降失常,或痰火氣逆,上犯清竅。眩暈的發(fā)病過程中,各種病因病機,可以互相影響,相互轉化,形成虛實夾雜;或陰損及陽,陰陽兩虛;或肝風痰火上蒙清竅;或突發(fā)氣機逆亂,清竅暫閉或失養(yǎng),而引起暈厥。
常用的暈車藥在使用后會有一定的副作用。相比較,中醫(yī)治療暈車更加安全,減小了副作用。
中醫(yī)治療暈車,主要可以通過推拿手法按壓內關,鳩尾,歷兌,足三里等穴位緩解。內關,位于人體手腕橫皺紋的中央,往上約兩指寬的中央。鳩尾,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七寸,當胸骨劍突下凹陷處。歷兌位于第二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即第二趾外側沿趾甲的外側緣和根部的垂直線交叉點處。足三里,腿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指寬處。暈車時可以按壓這些穴位而達到治療暈車的目的。這主要是利用了針灸的原理,通過刺激體表穴位的辦法,經過全身經絡傳導,調整氣血和臟腑功能,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人體在正常情況下,保持著陰陽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如果陰陽的平衡遭到破壞時,就會導致病理變化,而產生病癥。針炙治病的關鍵就在于根據證候的屬性來調節(jié)陰陽的偏盛偏衰,使機體轉歸于“陰平陽秘”的狀態(tài),恢復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人體的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jié)”。十二經脈的分布,陽經在四肢之表,屬于六腑;陰經在四肢之里,屬于五臟。并通過十五絡的聯(lián)系,溝通表里,組成了氣血循環(huán)的通路,它們“內溉臟腑,外濡腠理”,維持著正常的生理功能。就病理而言,經絡與臟腑之間也是息息相關的。針炙治病,就是根據經絡與臟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響的機理,在腧穴部位進行刺激,取得“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的作用,從而排除病理因素,治愈疾病。
此外,還可以通過服用一些止嘔理氣的藥物來減少暈車反應。暈車的時候可以將生姜片含在嘴里,借助生姜片的和胃降逆,止嘔的功效。或者含陳皮,橘皮,應用其理氣和胃,治療惡心嘔吐的作用。中醫(yī)認為,任何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引起機體陰陽偏盛偏衰,臟腑經絡機能失常的結果。而中藥的治病原理正在于中藥材為天地所生,含天地之氣,故能夠調節(jié)人體的陰陽,補人出生后五臟所弱之氣,瀉五臟所贏之氣,以平衡五臟陰陽虛實及后天六邪致病,使之達到“陰平陽密,精神乃治”的目的,這也正是中藥治病的根本法則。清朝醫(yī)家徐靈胎曾說:“凡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勝而即資之療疾,故能補偏救弊,調和臟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边\用中藥的藥性和功效達到理氣止嘔的目的,可以減輕暈車反應。
這僅僅是中醫(yī)治療暈車的基礎方法。事實上,這些方法可以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開發(fā)。中醫(yī)藥廠可以研制防暈車的貼敷產品。運用理氣和胃等的中藥貼敷在穴位上,可以使患者更加方便使用,便于攜帶。此外,中藥口服劑等產品也可以成為中醫(yī)治療暈車的發(fā)展方向。
至于其他產品的研發(fā),或許可以借助智能產品的思路,例如智能手環(huán)的研發(fā)。針灸治療臨床現(xiàn)在多使用電針儀,如脈沖式電針儀。此種電針儀近年來在國內外應用最廣。其采用間歇振蕩器為脈沖發(fā)生器,由可變電阻改變電路的時間常數,控制脈沖頻率。在振蕩變壓器上繞有多組相互隔離的輸出繞組,備繞組的輸出經電位器分壓后輸出。由多諧振蕩器輸出方波,可獲疏密波及斷續(xù)波與脈沖波型。但是這兩種波形的頻率是不可調的,方波產生的起伏信號可調制其幅度,可獲起伏波及鋸齒波等脈沖列波型。最近由北京針灸骨傷學院實驗針灸教研室與美國亞特蘭大針灸醫(yī)療中心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第六研究室聯(lián)合研制成功的第四代WLI型恒流對稱雙向脈沖電路電針儀。它的特點是恒流對稱,而且可用經皮電極。那么,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研制小型便攜式脈沖儀,佩戴在內關,鳩尾,歷兌,足三里等穴位處,發(fā)射一定頻率的脈沖刺激穴位,從而達到治療暈車的效果。
中醫(yī)是一座巨大的寶庫,需要得到更深層次的挖掘。因此當代中醫(yī)需要的是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進一步融合。在現(xiàn)代科技的輔助下,中醫(yī)治療的優(yōu)勢可以得到加強,中醫(yī)也必然會得到更多認可。這只是我對中醫(yī)的一點淺薄認識,中醫(yī)藥的發(fā)展,還需要吾輩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王爾貴,薛龍增,張炳新等.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J]2002年第10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