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語言凝練,意境悠遠,是我國古典文學的精華。小學語文《課標》對中年段的學生提出了學習詩文的要求:“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薄鞍盐赵娨猓胂笤姼杳枋龅那榫?,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p>
關鍵詞:小學語文; 多種教法; 趣學古詩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56)01-067-001
《小兒垂釣》是唐代詩人胡令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描寫了一個小孩子在水邊聚精會神釣魚的情景。詩人通過描寫典型細節(jié),極其傳神地再現了兒童那種認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教學中,教師如能抓住學生心理,運用多種教法,引導學生在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中學習,便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一、看一看,解詞意
字形是字的形體,字義是字的意義。字的最初的一種意義叫作“本義”。字的其他意義一般是由本義生發(fā)出來的,叫作“引申義”。本意和字形是有關系的,懂得這個道理,有助于了解文言詞語的意義。
雖然這首古詩難度不大,學生初讀便能理解大意,但對詩中的意境及一些關鍵詞的正確理解還是有難度的。如“垂綸”的“綸”、“莓苔”、“遙招手”等,學生如果不能正確理解,將會影響對這首詩的理解與主旨的把握。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字形,幫助理解。如“垂綸”的“綸”字,絞絲旁的字一般和絲線有關。學生馬上就會想到釣魚時的魚線,這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莓苔”一詞,教師也可引導學生關注這兩個字的偏旁,學生知道草字頭和草有關,這個詞又很容易和“青苔”聯系起來。教師便可讓學生聯系插圖,猜猜看什么答案比青苔更合適,學生便會想到草。教師便及時點出“野草”一詞,此時學生對這個詞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遙招手”一詞是整首詩的重難點。當教師讓孩子做做動作時,相信學生一般都做出了“搖搖手”的動作,當然這也肯定是在教師的預設之中的。這時,教師便可順勢而導:“你們做的是搖搖手,是提手旁的搖,可我們詩里的是走字底,走字底的遙應該是什么意思呢?”學生馬上便會想到是“遙遠”“遠遠地”這幾種合理的解釋?!澳钦惺质窃鯓拥膭幼髂兀俊苯處熆梢粤ⅠR追問,學生也能意識到剛才做的是搖手的動作,不是招手的動作。
二、演一演,促理解
曹寅老先生曾說過:“學生參加演戲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演戲里的人,就必須理解他們的思想與感情,要具備活潑生動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北硌菔呛⒆拥奶煨?,在興趣盎然的表演中,孩子們能輕松準確感受詩的意境,領會詩的主旨。
學生理解了整首詩的意思后,教師可以請兩位學生演一演。開始表演時,老師可以先一臉疑惑地問孩子們:“釣魚的孩子應該怎么坐呢?可以怎么坐呢?”表演的孩子會馬上側身坐坐舒服,與詩中的“側身”相配合。老師及時點評:“對的,可以朝左,可以朝右,只要坐得舒服就行,這就是詩中的‘側坐’?!?/p>
“詩人該站在哪里呢?詩中哪個字提醒了我們?”學生關注——遙。于是表演詩人的學生立馬會站得遠遠的。老師又抓小動作“招手”,創(chuàng)設詩歌的情境,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用“遙招手”而不用“遙搖手”?請孩子們邊演示,邊說“遙招手”的含義,從“招手”中你能想到什么?學生的思維異?;钴S,紛紛舉手發(fā)言——
生:(做擺手的動作)讓問路人不要叫喊了,免得驚嚇了魚兒。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動作)讓問路人走開,不要打擾我釣魚。
生:(做招手走近的動作)叫問路人走近的手勢,然后輕輕地回答他的問題,這樣就不嚇跑魚兒了。
從學生精彩的發(fā)言和充滿情趣的表演中不難看出,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感悟具體的語言文字。學生不僅體會到了古詩準確生動的描寫,也培養(yǎng)了禮貌待人、樂于助人的好習慣,從細微之處塑造學生健康向上的美好心靈。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學習語言文字,也在學習做人。這就是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在學生心海里掀起美麗波瀾的同時,演一演的教法也了無痕跡地促進了孩子對本詩重難點的理解。
三、讀一讀,增趣味
詩歌有一定的格律,富有節(jié)奏感,富有音樂美,通過聲音顯示出音樂旋律的和諧美和語言的形式美,生動有力地再現詩歌的思想內容,體味古詩的情感,產生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1.讀出節(jié)奏。朗讀古詩要抑揚頓挫,才能體會其古詩的真正意境,閱讀停頓是為了顯示語法結構,有時是為了突出某一事物,強調其特殊涵義,有時為了渲染某種思想感情或使情緒轉化,有時為了表示作品的結構。教學時,教師可以先泛讀再讓學生跟讀,了解語法停頓、邏輯停頓、感情停頓、結構停頓等,處理停頓上的差異,掌握好朗讀停頓的要領,既可以給學生有思考回味的時間,又便于理解和接受,還可以增強朗讀的節(jié)奏感和聲音美,準確表達詩歌的思想感情。如《小兒垂釣》教學,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每行詩句都可以處理為三處停頓,略帶吟誦的味道,活潑的語氣,使聽眾能感覺出詩的音韻美和節(jié)奏感。當然,朗讀時還可以根據學生的理解做出自己認為更妥當的停頓。
2.讀出情感。朗讀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詩朗讀也不例外。因此在學生讀出詩韻、讀準詩意的基礎上,應誘導學生感受詩歌的情境,讓他們進入角色,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見性,去表現詩歌的思想情感。河邊垂釣的小兒鮮活的形象已深植學生的心中,這時,引導他們有感而發(fā),讀出詩歌的音韻美和節(jié)奏美,讀出孩子的天真純樸,也就水到渠成。
3.讀一類詩。在這大半節(jié)課上,學生通過各式各樣的讀,對這首七絕已然是非常熟悉,再給他們練習幾遍,有感情地背誦已不難。在我國瑰麗的詩文化中,描寫兒童情、趣的詩不少,教師還可出示《所見》《村居》等童趣詩與學生一起品讀,在學習《小兒垂釣》的基礎上,仿之,學之,悟之。這樣不僅鞏固了學習之法,還豐富了學生的詩歌積累。
總之,我們在平時的詩歌教學中,一定要注意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多讀、多體會、多積累,逐漸感受到詩歌的音樂美、語言美和形式美,真正體會到祖國古代文化的優(yōu)美,并愛上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