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理念下的“差異教學”是一個涉及差異化的教學目標、差異化的教學實施和差異化的教學評價等全方位教學層次的一個概念,而其中變數最大、最難把握的應屬教學實施過程。筆者把研究鎖定到課堂教學,以《全球氣候變化》為例研究如何最大限度的實現高效的差異教學。
關鍵詞:地理課堂; 差異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6)01-029-002
一、學生差異分組
筆者前期已經通過日常的觀察以及座談、學生成績檔案調查和能力測驗等方法,對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進行過差異測查,并將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機結合,組成互助小組。由于筆者所帶班級學生程度較好,故每組只分兩個層次A(提高)和B(基礎)。
二、細化學習目標
(一)課標拆解
本節(jié)課的課程標準是“根椐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從課標的要求看,學習的重點不在全球氣候變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氣候變化看作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從而探討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本節(jié)課中涉及到的氣溫變化曲線知識在初中已有接觸,應該知道橫、縱坐標的含義及讀法。所不同的是本節(jié)課中圖表橫坐標代表的時間更長——年份,初中部分橫坐標代表的是月份。
(三)教材分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共四節(jié)內容,本節(jié)內容為第二章的總結,看了全球氣候的變化狀況,特別是近100年來的全球氣候有變暖的趨勢,已經成為全世界都在關注的熱點問題。所以,樹立正確的氣候觀,認清當前全球及我國的氣候變化狀況,懂得科學、基本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無疑是本節(jié)的重難點。
(四)確定差異化的學習目標
細化后的學習目標分為基礎目標和提高目標兩類:
基礎目標——
1.學生能夠根據文本和圖表資料,歸納不同時間尺度內全球氣候變化的規(guī)律,認識到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2.學生能夠根據資料分析全球氣候變暖可能對人類造成的影響,了解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并能夠歸納出一般的解決措施;3.學生能夠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掌握研究環(huán)境問題的一般思路。
提高目標——
1.學生能夠通過仔細的觀察,對教材上的曲線圖提出問題;2.學生能夠自行對影響及措施歸類;3.學生能夠將本節(jié)課所學研究問題的方法應用于別的問題(如城市“熱島效應”);4.學生能夠質疑教材,提出與教材所給觀點不同的聲音。
三、學習環(huán)節(jié)的差異化設計
(一)“鄉(xiāng)土”導入
《全球氣候變化》一課,考慮到大部分學生屬于河南本地人,而且高一學生已有一定的成熟性,筆者舍棄使用常用的“北極熊淹死”的動畫導入法,而選用以象形文字、河南的簡稱“豫”的由來導入,既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導入本身又正好例證了本節(jié)課要講述的全球氣候變化兩大維度之“時間維度的變化”。
(二)差異化的提問設計
成功的提問一方面需要有價值的問題,另一方面需要對回答做出及時、恰當、積極的反饋。
《全球氣候變化》一課,針對每個學習目標,主要設計了以下問題:
>基礎目標1和提高目標1:
問題一:地質歷史時期和近現代全球氣候的變化規(guī)律分別是什么?
問題二:近現代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拓展問題:人類的哪些活動可以導致溫室氣體增加昵?
問題三: “全球氣候變暖”是說全球無論何地、何時,氣溫都在上升嗎?你能從教材的文字中找出證據嗎?
>基礎目標2和提高目標2:
問題一:全球氣候變化可能會造成哪些影響?
問題二:應對這些不良影響的解決措施有哪些?
>基礎目標3和提高目標3:
問題一:你能根據本課的學習,總結出研究環(huán)境問題的一般思路嗎?
問題二:你能按此套路研究一下“城市熱島問題“嗎?
>提高目標4:
問題:你認為是全球氣候變暖的現狀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還是人類阻止全球氣候變暖的行為違背自然規(guī)律呢?
(三)小組合作
根據之前的差異測查,筆者選擇每組內組織能力、責任意識最強的同學來擔任組長,讓其負責小組成員的分工,組織討論等。內設記錄員將小組合作學習過程的重要內容記錄下來,并由匯報員代表全組作答。
《全球氣候變化》一課值得討論的地方很多,但考慮到我們的學習目標以及時間限制,筆者選取“全球氣候變暖可能對人類造成的影響”作為討論內容,并要求歸納出一般的解決措施。具體預設過程如下:
首先,各組根據分發(fā)的紙質材料以及紀錄片,討論涉及地區(qū)由于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海拔高度的不同受大氣變化的不同影響。(給出的材料有:俄羅斯、加拿大、印度、新加坡、我國的新疆、上海等)
然后,教師走進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指導。分析影響可以從自然和經濟兩方面考慮。自然:主要包括降水和氣溫;氣溫升高會引起蒸發(fā)加劇,使得該地區(qū)趨于干旱。氣溫升高與積溫密切相關,積溫的多少和植物的產量有關。經濟:主要講對農業(yè)的影響,也可以涉及其他經濟活動,如河流航運等等。
接下來,請各組代表向全班匯報探究結果,并讓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課件展示參考評價標準——“預期結論”:
高緯地區(qū)(以俄羅斯和加拿大為代表的地區(qū))——氣溫升高,積雪融化,河流解凍,航運條件改善;農業(yè)產量增加;冬季供暖需求減少;亞寒帶針葉林、苔原帶面積減少,中緯度植物分布范圍變大。
內陸地區(qū)(以新疆為代表)——氣溫年較差更大,夏季更加炎熱干燥,冬季更加寒冷;河流枯竭,旱災嚴重,出現大規(guī)模沙化;短期而言,冰川融化,利于農業(yè)的發(fā)展,但是從長遠的角度看,弊大于利。
沿海低地(以新加坡、印度、福州為代表)——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海岸被沖蝕,地表水和地下水鹽分增加,海水倒灌,影響城市淡水供應。地下水位升高,旅游業(yè)受到危害。但是一些只能在福建以南種植的農作物可以在福州成活。臺風強度更大,頻率更高。
最后,小結——全球氣候變暖所帶來的可能影響:
可能影響之一:海平面上升;
可能影響之二:影響農業(yè)生產;
可能影響之三:影響水循環(huán),加劇水資源的不穩(wěn)定與供需矛盾,加劇水旱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