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了解學生是教學的起點,讀懂學生是有效教學的關鍵。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轉變觀念,從學生研究入手,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性特征,關注學生人格的健康成長。同時,還可將自身作為學科教學資源,提高生物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學生研究; 讀學生; 讀自己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6)01-024-001
課程改革需要教師的角色轉化,教師除了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更要多維度地了解學生,引領學生對自身的解讀。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進。
一、讀學生:要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性特征
以筆者所任教的初中來說,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學習心理較之小學學段來說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總體來說,初中學段的學生存在著以下傾向:
1.逆反心理比較普遍
現(xiàn)實與理想的脫節(jié)現(xiàn)象,導致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主要針對的對象包括:家長、老師、甚至是同齡的同學。
2.小大人心理
到了初中階段,成長的心理會膨脹,導致有些學生走向其另一端,只依賴自己,不信任別人,成為“小大人”:他們只聽從自己的感覺,而對別人的意見充耳不聞。
3.社會氛圍的影響
由于社會變化急劇,青少年的思想十分活躍,思想問題也大量出現(xiàn)。比如交往過程中,QQ、微信、手機,這些往往成為每個新時代學生的交往第一要務。但往往忽略了集體交往能力。沉迷于此,甚至會造成網絡成癮的嚴重后果。
從相對無憂無慮的小學學段,到了相對節(jié)奏加快的初中學段。對此,課任老師要有充分的經驗準備。筆者曾經嘗試對班級中的每個學生建立個性檔案,關注每個學生的特點,發(fā)現(xiàn)某些同學的特長。老師要放低身段,不能將自己凌駕于班級學生之上,更不能同他們對立起來,而應將自己融入到班集體之中成為其中一員,與學生平等相處。充分發(fā)揮教學民主,促進學生融入集體,健康和諧發(fā)展。
二、讀學生:要充分關注學生人格的健康成長
陶行知先生認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又認為“真即善,真即美,真善美合一”。只有確立真、善、美三者的統(tǒng)一,才能有效促進學生人格的和諧發(fā)展。
脫離了學生的求知要求,再“真”的東西也毫無意義。生物學科的特點,使我們有條件把教育的目標延伸到學生生活的各個角落,即陶行知先生所說的“生活教育”。教育要從生活中來,同時要到學生的生活中去,能夠實實在在的影響著學生的發(fā)展,而不是脫離社會實踐生活必需品的空洞的說教。可以利用學校的果園和池塘讓學生了解生態(tài)變化,可以為校園的樹木標注名稱,可以記錄校園中昆蟲的種類和分布,等等。一句話,只要能夠塑造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其符合自身特點的個性特征,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材料,不一定是書本上的條條框框,把學生放飛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回歸自然,在自然中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使他們的個性得到自由的發(fā)展。同時要讓學生能夠自己領會為什么,也就是讓學生在我們的引導下體驗和感悟,學會自己走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當我們的教育與學生的實際切合了,學生的生活與教育的內容和諧了,那么學生學習起來也就自然了,他們會在了解生活的同時領悟教育的內容,在教育的同時領悟生活的內涵,這種和諧的“真”才會使學生處于自然的學習狀態(tài),那么,學生學的正是教師要教的,教師教的正是學生迫切要學的。
三、讓學生讀自己:用好“自身”這一活道具
生物學科特點,決定了其可以貼近學生“自身”,并利用“自身”這一優(yōu)勢進行教學。例如《動物的行為》這一教學內容,教材以問題探究為主線,安排了觀察人體的骨骼組成、關節(jié)、動物行為的類型以及探究螞蟻的覓食行為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在觀察、交流、討論過程中,體現(xiàn)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理解人和動物的運動是在神經和內分泌系統(tǒng)的調節(jié)下,由骨骼和肌肉共同完成的;動物的行為使其能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提高其存活和繁殖的機會等重要概念。同時,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引導學生關心和解決實際問題,形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能有所發(fā)展。
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在自己身上找到其相應的部位,體驗讓學生緊緊咬住牙齒,摸到兩頰的肌肉變硬,這部分肌肉就是正在收縮的咀嚼??;臉向右轉并稍上仰,在左側的頸部摸到一條斜行的肌肉變硬,這塊肌肉就是左側的胸鎖乳突肌;臉向左轉并稍上仰,在右側的頸部摸到一條斜行的肌肉變硬,這塊肌肉就是右側的胸鎖乳突??;屈肘時,可在上臂前面摸到正在收縮的肱二頭肌;足尖蹬地提起足跟,可摸到正在收縮的腓腸肌。組織學生做屈肘和伸肘的動作,讓學生仔細體會這一動作的產生與哪些肌肉有關??傊?,老師要充分用好“自身”這一天然便利的活道具,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學得靈活,學得扎實。
當然,為提高觀察效果,教師可以在課前給學生提供一些動物行為方面的資料,或讓學生自己收集資料,課上進行討論。在活動過程中,要充分組織學生認真觀察、討論和交流,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所觀察的動物行為的主要特征,說出這些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也就是說,動物行為的教學要突出行為與其生存環(huán)境相適應的觀點。動物的行為都是與動物的生存密切相關的,適應是生存的必要條件。許多事實都說明,行為是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結果,它在動物的生存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動物的覓食、防御、進攻等行為與保護自己有關;動物的求偶、交配等繁殖行為則與保存種族有關。在教學中應把這種行為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觀點貫穿于始終。
從深層意義上來說,教學目標其實需要真、善、美三者的統(tǒng)一,在學生生活與學習中以這一統(tǒng)一來塑造學生的人格。如果我們在這方面疏忽了,那么教育也就是一種不自然的教育,學生也就是一個人格不能和諧發(fā)展的學生,那么處于不自然發(fā)展狀態(tài)中的教育早晚會在學生以后的生活中給學生以傷害。在這方面,我們不是沒有教訓,前幾年清華大學學生“傷熊事件”激起了社會各階層對教育的探討。很顯然,這是因為我們只是強調知識教育,而忽視了更多來源于生活的愛的教育,或者說,那位大學生是因為在小學沒有受到全面深刻的教育,最終在大學釀成大禍,因為我們的政治課本里許多只是空洞的說教,學生缺乏生活實踐,無法深刻了解動物與人類之間的密切關系,無法體會愛這一“善”的本質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