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是心靈的藝術,是藝術的結晶。鑒賞詩歌實質上是一個從文本出發(fā)去探尋“文外曲致”的過程。這過程說來簡單,其實非常復雜。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探索出詩歌鑒賞“三步法”,即詩歌教學的三個階段:解讀文本,再創(chuàng)意境,客觀審視。通過詩歌鑒賞,使學生受到詩人思想感情的熏陶而有所感悟,能聞一知二,由淺入深,培養(yǎng)學生審美興趣、養(yǎng)成潛心吟詠習慣。
關鍵詞:詩歌; 鑒賞; 三步法
詩是抒寫心靈的藝術,詩歌鑒賞訓練重在使學生受到詩人思想感情的熏陶而有所感悟,能聞一知二,由淺入深,這是引發(fā)學生審美興趣、培養(yǎng)潛心吟詠習慣的正確途徑。詩又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這“有盡”之言就是文本,是詩人明明白白寫出來的那些話,其中自有詩人的意在,但又遠非他意的全部,還有更多的意隱藏在文本的背后,這就是前人說的“文外曲致”。由此看來,鑒賞詩歌實質上是一個從文本出發(fā)去探尋“文外曲致”的過程。這過程說來簡單,其實非常復雜,真所謂“紛紜揮霍,形難為狀”。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在借鑒和吸收他人經(jīng)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探索出一條詩歌教學之路,這就是詩歌鑒賞“三步法”,即詩歌教學的三個階段。
一、解讀文本
解讀文本要著眼于整體感知。古典詩歌的句法、章法不同于散文,凡有礙于貫穿理解的地方還是要講。長詩的層次要略加點撥,短詩的層次易明者可以不講。講的目的是使學生能把握詩的大意。一定要講的精當,不要節(jié)外生枝。
二、再創(chuàng)意境
再創(chuàng)意境有一個從藝術直覺發(fā)展到藝術體驗的過程。最初是詩中所描寫的詩人形象和物象一一浮現(xiàn)在鑒賞者的腦際,可能有些雜亂,甚至有些模糊,但經(jīng)過調整最終會成為一幅分明而有序的畫面。這主要是想象起了作用,這想象源于文本,屬于再造想象。循序繼進,當鑒賞者反復沉吟于這幅畫面之際,他必然會參照自己平日對生活和情感的體驗,乃至化身為詩人來感受其中的況味。此時,眼前的這幅畫面就不單是視覺中的畫面了,其中也融合著他的感情和意緒,畫面中甚至會增加許多文本中并未提到的物象。至此,鑒賞者才可以說進入了詩的意境。這個意境可能跟詩人創(chuàng)作文本時的意境比較接近,但絕不會是它的再版,它是鑒賞者運用創(chuàng)造想象和聯(lián)想的結果。
三、客觀審視
鑒賞藝術作品的基本原則是從整體到局部。前兩條說的是整體(解讀文本側重說“表”,再創(chuàng)意境側重說“里”),這一條說的是局部。鑒賞局部的中心任務是探討作品的藝術效應,內容相當廣泛,下邊只說最常用的幾種方式。
1、探意象:意象在作品中以個體形式存在,多個個體聯(lián)系起來的整體,便是我們常說的意境。閱讀時應首先抓住意象及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體理解,體會意境。
意象大致有以下分類:
景觀類:月、流水、斜陽、風、煙、霜等。
植物類:楊柳、落花、松、菊、梅、竹、蓮、梧桐等。
動物類:烏鴉、子規(guī)、猿、鴻雁、鯉魚、青鳥、鴛鴦等。
行為類:登樓、憑欄、吹笛、吹簫、吹蘆管、吹笙、搗砧、飲酒等。
其意象具體含義為:
景觀類:月(明月、殘月、新月)多表達離愁別苦,渲染悲寂氛圍,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中的“月”。斜陽多表現(xiàn)昏黃暮色中的萬千愁思,如“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中的“夕陽”;又如“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頻洲”中的“斜暉”。
植物類:楊柳、芳草多含離別之情,如“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中的“楊柳”;又如“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中的“春草”。(下轉第77頁)
(上接第73頁)
動物類:鴻雁常常引起游子思鄉(xiāng)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如“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中的“落雁”。鴛鴦常常指恩愛的夫妻,如“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中的“鴛鴦”。
行為類:憑欄多為思戀他人,發(fā)泄心中憂悶之意,如“獨自倚朱闌,波面雙雙彩鴛戲”中的“倚朱闌”。吹奏笛、簫、笙等多暗含離別之苦,相思之情和內心孤獨之境,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的“羌笛”;“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中的“簫聲咽”。
在了解意象及其大體含義(不是詩詩如此)后,學生形成一些認識,便能歸納出一些特征,從而把握意境,更加順暢的賞析詩詞。
2、抓詩眼:如《琵琶行》一詩,篇幅較長,詩眼就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兩句上,抓住這兩句,就可以提挈全篇,有助審美。
3、辨虛實:詩詞中很看重寫實和寫虛的配合,叫做“虛實相濟”。如《揚州慢》下片前一層是虛寫,后一層是實寫。有虛有實,內容才顯得搖曳多姿,增強了審美價值。
4、視開合:如《書憤》以“世事艱”起,以“伯仲間”收,及其完美的表達了詩人的救國大志。
5、析名句:名句最能引發(fā)鑒賞者的情思,余味無窮,又往往在全篇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名句不一定篇篇有,有些篇中也可能不止一兩句。短詩中的意蘊往往就在它的名句里,整體感知后著力賞析一下名句就夠了。
6、析妙語:詩詞歷來看重造語,語工而巧,才有審美價值。造語一般指詞語之間的巧妙組合,如“舊時月”(《石頭城》)、“冷月無聲”(《揚州慢》)之類,其中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意蘊,耐人尋味。還有一種特殊的造語叫“脫化”,即改造前人語句,另鑄新意,如“過春分十里” (《揚州慢》)來源于“春分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贈別》其一),就是化用原詩意境。
7、析煉字:抓住關鍵字、詞、句賞析詩詞,可直接披文入情,品味作者當時迸現(xiàn)的情感,體會煉字、煉詞之妙境。在研讀過程中,用此法,學生既能快速入境,也能提高煉字、煉詞、用句等寫作能力。
詩歌這筆財富,它的礦藏永無止境,讓我們這些在語文教學上揮灑汗水的同仁們再去靠近些,掘得再深些,定會有一片新的天地。
參考文獻:
[1]中華詩詞報 詩詞百家
[2]新文學雜志 唐詩鑒賞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