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閱讀教學方式:小學語文“模塊教學”實踐研究》是我校承擔的江蘇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資助”課題。如何真正改革閱讀教學方式,有效建構模塊教學的語文課程呢?本文單從模塊教學的設計方面,談了如何“覓點”、“創(chuàng)境”、“組塊”,旨在唱好模塊教學“前奏曲”。
關鍵詞:模塊; 模塊教學; 覓“點”; 創(chuàng)“境”; 組“塊”
《改革閱讀教學方式:小學語文“模塊教學”實踐研究》是我校承擔的江蘇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資助”課題。我們所指的“模塊”,是指在“知識、能力、情感點”等方面具有較強聯(lián)系的、具有共同主題的內(nèi)容所構成的一個整體?!澳K教學”是依托教材有效整合而實施的閱讀教學。在這一課題研究中,我們摸索出了一些模塊教學的設計方法。
一、覓“點”:讓模塊之“力”悄然蘊伏
所謂模塊教學中的“點”,可以指教材中努力尋找和挖掘的思想情感“點”、知識能力“點”,甚或是文化哲學“點”。總之,這個“點”的內(nèi)涵可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指文本負載的言語方式、知識信息以及能力附加等,第二個層面是指母語文化系統(tǒng)包含的民族精神、風骨情操等人文底蘊,第三個層面是指個體的精神、理想、人格的生長與形成。要讓教學真正走向高效,教者首先應充分把握教材,并依據(jù)學生特點,覓得最佳模塊“點”,由“點”“牽一發(fā)”,“動”教材知識與能力體系的“全身”,讓這一“點”成為統(tǒng)領整個教學模塊的“靈魂”,蘊伏巨大的模塊張力。
基于以上思考,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覓得模塊教學中的最佳“點”:
1.內(nèi)容情感“點”。 在我們的教材中,有許多文本的內(nèi)容情感是相關聯(lián)的。如果教者能打破課文之間、單元之間,甚至是課內(nèi)外之間的壁壘,巧妙地尋覓到這一“聯(lián)結點”,就能讓教學內(nèi)容變得豐富而靈動、深刻而有韻味。
如,蘇教版六下第六單元的《廣玉蘭》與《夾竹桃》這兩篇課文同為詠物抒情散文,都寫到了花香、花形的美以及花的頑強生命力,不同的是《廣玉蘭》還寫到了葉片的獨特情趣,而《夾竹桃》有作者在月夜下的幻想。抓住這一特點,我們把這兩篇課文整合為一個模塊,取名為《花之韻》。
2.表達方法“點”?!罢Z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被谶@一課程的性質(zhì),我們的模塊教學把習得和運用表達方法作為訓練重點,切實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如,蘇教版五上第五單元是一組描寫祖國名勝古跡的課文。其中,《黃山奇松》和《莫高窟》這兩篇課文都運用了“點面”結合的寫法?!饵S山奇松》一文,先具體描寫了三大名松,最后概括描寫了黃山松的千姿百態(tài),這是由“點”到“面”的寫法。而《莫高窟》一文的第2、3自然段,都運用了“點面”結合的寫法,不同的是,先寫“面”,再寫“點”。基于這兩篇課文的這一相同寫法,我重構了一個教學模塊——《景物描寫中的“點面結合”》。又如,五上第六單元的《天火之謎》與《諾貝爾》這兩篇課文中,都有實驗場景的描寫,而且都表現(xiàn)了這兩位科學家為科學勇于獻身的精神。但《天火之謎》中的“風箏實驗”主要采用了環(huán)境烘托的手法,而《諾貝爾》中的“炸藥實驗”主要刻畫了主人公的神情、動作、內(nèi)心及語言,這是正面描寫?;谶@兩種不同的細節(jié)描寫方法,教學中,把這兩個實驗場景整合成一個“語用”點,引領學生在領悟中把這兩種方法相互遷移,在比較與遷移運用中習得這兩種不同的細節(jié)描寫法。
3.文化哲學“點”。魯迅曾說過:“每一種語言文字就是一部獨特的文化體系。”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蘊涵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從這個意義來說,我們的語文教學,既要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傳統(tǒng),又要承載中華民族的情感、思想和哲學,還要滲透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币虼耍覀兊恼Z文教學應注重文化建構,引領學生在廣闊的文化視野下享受語文學習的樂趣。
如,蘇教版語文四上第4單元的《開天辟地》和《普羅米修斯盜火》是一組神話故事。在學習了課文之后,我們又拓展了創(chuàng)世神話。通過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中西方創(chuàng)世神話有三個母題,即“宇宙卵”、“英雄創(chuàng)世”、“垂死生化”。針對這一特點,引導學生進行了創(chuàng)世神話的群文閱讀,在閱讀中,了解這一類神話的文化意義。又如,在我們的小學教材中,有許多古詩詞充滿了文化與哲學的意味。如果能站在這一制高點上來解讀、詮釋文本,學生定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六下的《墨梅》和《石灰吟》這兩首古詩,作者借石灰、墨梅這兩種事物的形象來表達內(nèi)心的清白、清氣。因此,以“清”這一文化“點”整合這兩首詩,讓學生感悟詩中的意象,品味“清”這一特有的民族文化。
二、創(chuàng)“境”:讓模塊之“溪”汩汩流淌
教學情境是指利用具體的場所(教室環(huán)境)、景象(課文文境)、境況(學生心境),來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教學。模塊教學的內(nèi)容密度大,結構板塊化,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容易出現(xiàn)“滯納”或“游離”。如何讓學生能有效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呢?筆者認為,應創(chuàng)設一個利于學生保持思維流暢性和深刻性的情境,讓學生在這一情境中快樂徜徉。如何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呢?
1.問題推進?!白x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眲?chuàng)設問題情境,要盡力打破學生頭腦中的平靜,做到“一石激起千層浪”,使學生腦子主動轉(zhuǎn)動起來,促進觀察力、思維力、表達力的發(fā)展。作為模塊教學中的問題情境,尤其要注重問題的“含金量”,即它的“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功能,讓學生在這樣的問題探究中逐漸走進這一模塊的“藕花深處”。如,在教學創(chuàng)世神話這一模塊時,我運用以下問題,引領學生深入探究它的文化特色:“快速瀏覽《盤古開天辟地》《密特拉創(chuàng)世》和《始祖大梵天》這三個創(chuàng)世神話,思考:它們有什么共同點?為什么不同地方的原始人都認為原始世界像一個蛋?為什么都認為是神創(chuàng)造了世界?為什么都認為是神的身體生化為了世界萬物?這些問題,一環(huán)接一環(huán),打開了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豁然開朗,不禁了解到了中外創(chuàng)世神話的共同之處,還從中得到了這一特有文化的滋潤與涵養(yǎng)。
2.遷移運用。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迸e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是學習的遷移。在模塊教學中,針對覓得的表達方法“點”,我們應創(chuàng)設有效的遷移運用之“境”,讓學生悟得閱讀與表達的“密碼”,習得語文素養(yǎng)。如,在上文提到的《景物描寫中的“點面結合”》這一模塊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運用之“境”:先品讀《黃山奇松》,初悟“點面”結合;再品讀《莫高窟》,深悟“點面”結合;最后遷移寫法,運用“點面”結合。在這樣的課堂情境中,學生因“運用”這一學習指向而學得更主動、深入。
3.背景渲染。就像中國畫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畫面的渲染技法一樣,閱讀教學中恰當?shù)剡\用“渲染”,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情緒,加深情感體驗,從而增強教學藝術的感染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渲染的方法有好多,如,語言渲染、音樂和視頻等多媒體渲染等。作為模塊教學中的渲染,背景渲染尤為重要,因為它為整個模塊教學烙上了文化的背景色彩,讓學生在濃濃的文化氣息中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
如在教學《尋隱者不遇》一詩時,我把它與課文《推敲》進行整合,以“隱者”這一中國古代特有的意象作為背景,先引導學生走近隱者,聯(lián)系已有知識經(jīng)驗,回憶諸葛亮、姜子牙等隱者的人生經(jīng)歷,重點讓學生回顧學過的《三顧茅廬》一文,聯(lián)系文中有關隆中環(huán)境的描寫,體會這些隱者的高潔品性。爾后讓學生角色對話,一人演詩人賈島,一人演隱者,在角色對話的過程中,隱者的形象在學生心中逐漸豐滿起來。接著讓學生到課文《推敲》提到的《題李凝幽居》這首詩中尋找隱者,與詩中的隱者“親密接觸”,同時感悟文中主人公賈島的形象。可以說,“隱者”這一背景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徜徉在中華民族的悠悠歷史文化,洗滌了精神與人格。
三、組“塊”:讓模塊之“花”盡情綻放
“組塊”來源于心理學的一個概念,它本是指記憶單位。在閱讀圖式理論里,“組塊”相當于“圖式”;在相似論里,“組塊”就是“相似塊”。其實,“組塊”這個概念在閱讀心理學中運用是比較廣泛的,而我們將它移植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就有了更加豐富的內(nèi)涵。在覓得模塊“點”、創(chuàng)設模塊“境”的基礎上,我們應立足于發(fā)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將零散的教學內(nèi)容整合成具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內(nèi)容板塊,以發(fā)揮教材的最大效益。在實踐中,我們摸索到了一些組“塊”的基本策略:
1.比照閱讀。“比較閱讀是指把內(nèi)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聯(lián)系的讀物集中起來,加以比較對照,借助求同、求異思維而進行的一種綜合性閱讀活動。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將其有關內(nèi)容不斷進行比較、對照和鑒別,這樣既可以開闊眼界,活躍思想,對課文的認識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別,把握特點,提高鑒賞力。所以比較閱讀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教學手段,也是對新課程改革提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的一種詮釋?!?在比照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應重點引導學生比照語言文字和謀篇布局,品味其中的個性內(nèi)涵,習得有效的閱讀方法和寫作能力。
如,在教學《花之韻》這一模塊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板塊:一、異中求同,探尋共性。學生初讀后,找出這兩種花的共同點,即都有香味,都很美,都有頑強的生命力。二、同中求異,彰顯特點。 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板塊:“聞”不同之花香,“賞”不同之花美,“品”花性,悟表達之異。三、拓展延伸,推薦學生以比較閱讀的方式初步讀讀《荷塘月色》和《清塘荷韻》。其中,重點引導學生“同中求異”,讓學生與言語內(nèi)容、言語方式親密接觸。如,抓住“我無法用文字準確形容……我也無法用文字準確形容……”這一陌生的言語形式,感受廣玉蘭這一份意猶未盡、難以言喻的美,感悟這一言語形式的獨特魅力??圩 秺A竹桃》中的排比句式,雙重否定句以及反問句,感受語氣的強烈,同時,領悟此文中作者寫百花的襯托寫法。
總之,運用比照閱讀,應遵循語文學習的特點,依據(jù)語文課程的理念,找準比照的關鍵處,促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發(fā)展。
2.群文閱讀。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比~圣陶先生說:“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比何拈喿x,作為一種信息量巨大的略讀方式,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無疑是一種挑戰(zhàn),更是一種有效的提升。
群文閱讀的組“塊”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課文間重組,縱向比較。如教學《學會合作》一文時,閱讀之前學過的一組說理文——《說勤奮》《談禮貌》《滴水穿石的啟示》《學與問》,比較它們在說理的方法和謀篇布局上有何異同。二是課內(nèi)外銜接,橫向比較。如,教學《開天辟地》這一神話時,把其它各國的幾篇創(chuàng)世神話組成一個閱讀“塊”,比較不同民族的創(chuàng)世神話所折射的不同民族精神與特色。三是專題閱讀,整體聯(lián)動。在學習了一些名家名篇后,可以推薦學生閱讀這一作者的其它經(jīng)典作品,進一步走進作者的人生,感受文化的積淀。學了蘊涵某一特有主題文化的作品后,引領學生在這一廣闊的文化背景中繼續(xù)搜集、閱讀同一主題的文章或書籍,讓這一類文本的文化氣息滋潤學生的生命成長。
3.回環(huán)推進。在模塊教學的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教材中選編的一些單元課文,不能運用比照閱讀或群文閱讀的方法來組“塊”,似乎只能進行單篇教學,但細細推敲,卻能發(fā)現(xiàn)這組單元的文本中,有那么一句話或一篇文本,像靈魂一般統(tǒng)領著整個單元。如果能緊緊扣住這一“靈魂”,在逐課教學中不斷回歸、唱響這一“靈魂”之歌,那將呈現(xiàn)“一唱三嘆”的無窮意蘊。
如,四上的第五單元由《說勤奮》《李時珍夜宿古寺》《維生素C的故事》《奇妙的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這幾篇課文組成,這里面有說理文、記敘文、說明文三類文體,而且他們的表達方法各異,如何組“塊”呢?仔細推敲,《說勤奮》一文開頭的這句話映入了眼簾:“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边@不就是本組課文所要闡明的觀點嗎?不過,《李時珍夜宿古寺》是在此基礎上有所補充,因為它說明了:“理想信念才是勤奮努力的動力源泉!”而《維生素C的故事》則說明了“對事業(yè)的熱愛才是成功的源泉?!薄镀婷畹膰H互聯(lián)網(wǎng)》從另一個角度(即因互聯(lián)網(wǎng)而成功)告訴我們:利用科技,創(chuàng)造無限?;谶@樣的思考,在教學中,我運用了“回環(huán)推進”的方法,把《說勤奮》中的開頭那句話作為抓手,讓學生在學習這組課文的過程中,不斷回到這句話,并且對這一觀點進行提升與補充,讓“走向成功”的旋律不斷唱響在學生耳邊,也深深地烙在學生的心上。
走在模塊教學的研究之路,我們謹記語文的本質(zhì),學生的本體,旨在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更好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2]魏剛.“群文閱讀”中的多文本選擇[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
[3]李平萍.例談比較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現(xiàn)代閱讀》.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