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最重要的四大“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非常重要的教學要求。然而,時至今日,仍然有一部分老師認為這樣做太費時間沒必要。其實,當我們找到合理途徑后就會一身輕松。下面就高中語文課堂中的探究性學習談一談筆者的認知。
一、教師需要適應探究性學習的教學
教師如何適應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活動呢?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轉變個人角色
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從課堂的主宰者轉化為課堂活動的導演者,與學生平等交流。為了能當好“導演”,教師有必要從研究“演員”入手,在充分了解演員基礎上設計語文課程教學。如分組討論,一般老師會以學習成績?yōu)闃藴蕦W生分為幾組,導致討論時,參與者僅僅是成績好的學生。為什么不選擇以問題為標準而組織學生呢?即真正落實體現“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其次,教師要轉變應試教育觀念。教師應該堅守自己的教育理想,不能為了一些眼前的小利為應試而應試。最后,敢于對教材提出質疑,及時調整教學軌跡,切實有效地進行教學活動,大膽取舍,彌補教材的不足。
2.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
探究性學習過程需要運用大量基礎知識,這不僅包括語文方面的知識,還會涉及許多有關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知識;不僅需要有關國內的東西,也會涉及相關國外的東西。所以,教師需要對當前語文學科的前沿知識有比較透徹的了解,也需要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如比較文學研究方法,等等。教師有了好的語文素養(yǎng),才能幫助學生設計出適宜的活動方案,才能給學生提供科學的研究方法。
3.教師要善于提出問題
教師可以根據課文重難點設計出引導性問題,在探究中推動教學過程。實踐證明,恰當巧妙的問題對于探究性學習至關重要,而精彩的問題往往出自學生的質疑。譬如,在教學《孔雀東南飛并序》(人教版必修二)時,有學生提出“如此漂亮勤勞的兒媳婦婆婆怎么就看不上呢?”教學《蘇武傳》(必修四)時,筆者提出“蘇武這樣做值得嗎?”這些看似簡單普通的問題,卻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探尋。
二、正確處理主導性和主體性的關系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以落實教師的主導地位為前提,因為教師首先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如果課堂缺乏教師有效的組織管理,由于學生的組織應變能力很有限,無法顧及其他學生的反應,必然導致課堂上的無序,甚至失控,從而降低課堂教學效率;其次,教師還是學生探究學習的“導演”者。由于學生主體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們的認知水平在原有的高度停滯不前,學生對文本意義的構建必須在教師幫助下才能完成。如果沒有教師的導引,學生很難有較高層次的把握,學生的閱讀水平也將停滯不前。
在學習《詩經·氓》(必修二)時,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僅僅認知到“氓拋棄了女子”。可是,如此經典的著作,怎能僅有這點意義呢?看來,學生無法結合歷史真實解讀文本。當此時,筆者及時用多媒體展示相關內容:那時,氓屬于“野人”,女子屬于“國人”,類似于今天的“氓是偏遠農村人而女子是城市里的市民”。如此,很多學生產生了不同見解。
記得張志公先生曾說過,語文學科的實踐性很強,實際操作又離不開指導,老師像導演,學生像演員,要成功兩者必須配合。所以,處理好主導與主體關系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這樣,教學活動才會有序,才會有高效率。
三、讓學生成為主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作為語文學習的主體。人人都會思考問題,而且思考的問題往往會不同。在語文教學中,一旦忽略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將會失去價值。所以,語文課堂探究性學習應該重視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凸顯學生的自主意識和探究學習欲望。比如,在教學魯迅小說《祝?!窌r,有一位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女主人公為什么叫祥林嫂?結果,引得學生都笑了,還說這叫什么問題。作為教師,首先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鼓勵學生。學生自己在閱讀文本過程中根據自己的理解水平提出問題,這本身就是一種價值?!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自主學習環(huán)境,鼓勵學生在課堂內外樂于參與討論,敢于發(fā)表見解?!边@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語)。這里就涉及了前面提到的分組討論及課堂效率。如果教師可以合理設計教學,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自主地學習,尊重學生的認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體優(yōu)勢,既不喪失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效率肯定會提高。
讓灌輸型教育理念“壽終正寢”!這是廣大教師、學生所希望的。教師幫助學生養(yǎng)成勇于探究的進取精神也是我們所希望的。
參考文獻:
[1]吳奇昊.語文課堂探究性閱讀學習指導的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3.
[2]董娜.初中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0.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