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改的深入,新的問題總在不斷出現(xiàn),你有沒有注意到:如今的科學課氣氛很熱烈,有時只要老師一宣布開始實驗、討論,課堂立刻熱鬧起來,卻再也安靜不下來了。結果是到了小結匯報時,你匯報你的,我研究我的。原來死氣沉沉的自然課的確不見了,但太過熱鬧甚至大鬧天宮的科學課似乎也不是課改的理想課堂。長此以往,游戲性過強,魚目混珠者日增,科學的嚴謹性將從科學課中消失。
如何創(chuàng)設一個動靜適宜的科學課堂呢?可以通過優(yōu)化教學情境、優(yōu)化教學管理、優(yōu)化教學評價三個方面著手。
一、優(yōu)化教學情境,引導孩子靜下心來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所以我們要結合教學內(nèi)容,盡力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探究的教學情境,如在科學課堂上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實物讓學生有興趣進行觀察。在良好的情境中,引導學生靜下心來觀察、思考、傾聽。
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熱水變涼》一課時,設計了這樣一段課件:畫面上有一面時鐘和一張每隔兩分鐘記錄一次水溫的表格(每小組有一份同樣的表格),時鐘在學生開始實驗的同時開始計時,到每個兩分鐘的最后10秒開始倒計時并用紅色的大數(shù)字顯示,此時全班學生都自發(fā)大聲地倒計時“10、9、8、7、6、5、4、3、2、1讀數(shù)”立刻負責讀溫度的同學讀出了溫度計上的溫度,記錄員及時地在表格上填上數(shù)據(jù),又一個兩分鐘開始了,同學們屏住呼吸看著屏幕等待再一次的倒計時、讀溫度、記溫度……10分鐘后電腦屏幕上出現(xiàn)“實驗結束,分析數(shù)據(jù)!”的字樣,立刻全班停止了實驗,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大約3分鐘后屏幕上出現(xiàn)了一張條形統(tǒng)計圖的圖樣(沒有數(shù)據(jù)),立刻全班安靜了下來,進入了匯報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的階段。
無疑,這是一堂成功的課,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課例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點尤其值得我們關注:這節(jié)課怎么就能做到動靜結合,而且動得那么有生機活力,安靜得那樣及時,為學生的深入學習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我認為原因就在于教者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對課件倒計時的興趣,并合理地利用了學生的興趣點影響學生的注意力。實驗中每隔兩分鐘一次的倒計時讓實驗目的變得很明確,很具體:兩分鐘讀一次溫度記一次溫度。這符合心理學規(guī)律:活動目的越明確、越具體,注意力越容易保持。然后他利用課件的提示把學生的注意從實驗轉(zhuǎn)向數(shù)據(jù)分析。最后他用一個空表格提示學生要開始匯報了,一個沒有數(shù)據(jù)的表格就如同一個大問號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學生的注意力自然轉(zhuǎn)向了安靜地聆聽上來。課堂自然就安靜下來。
二、優(yōu)化教學管理,尊重天性引導守紀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紀律是成功的保證。如何在保護孩子天性的同時引導孩子遵守紀律呢?教師首先要以積極的態(tài)度專心地傾聽,而且要把自己的意愿暫時擱置在一邊,包括急于想說給學生的建議。要先讓學生把話說完,在學生說不下去了,才作提示,不可打斷學生的發(fā)言。只有這樣尊重學生,學生才能接受教師的點撥和引導。下面這個課例便是個成功的范例。
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橋梁》一課時,請每個四人小組分別選出一名“總設計師”“發(fā)言人”“音響師”“工程師”。這里的“音響師”就是隨時注意本組活動時小組成員的音量是否過大的。實驗結束時,老師只說了“請音響師將音響調(diào)至最低!”,立刻每個小組都出現(xiàn)一位執(zhí)法如山的“音響師”。頃刻全班鴉雀無聲,每組“發(fā)言人”的講述(介紹本小組橋梁)全班每同學都聽得很清楚,字字入耳,正因為聽得清楚,同學們的提問、建議才那樣的深刻、有理。這種匯報才真是一次互學的過程。
這位老師很尊重孩子,他用孩子的方式(“音響師”)引導孩子自我管理(“調(diào)音量”),保護了孩子的天性也培養(yǎng)了孩子遵守紀律的習慣。類似的我們可以制作紅黃牌,對影響他人的過激行為舉張黃牌警告一下,這時你是裁判,孩子是球員,大家都在游戲,都應遵守游戲規(guī)則,學生一般會樂于接受你的提醒的。
三、優(yōu)化教學評價,讓暗示發(fā)揮巨大的作用
為了讓過于熱鬧的課堂安靜下來,很多老師不得不一遍又一遍說“坐正,保持安靜!”或者提高自己的音量或讓匯報的學生提高音量,使用話筒等。這些方法都是“堵”。其實要讓課堂安靜下來,暗示是很有作用的,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教育技巧的核心是暗示。”
暗示通常是指以間接的方法,不是明白地表示意思,而是用含蓄的言語或示意的舉動使人領會。暗示分為言語暗示、表情暗示、情境暗示、心理暗示。比如第3小組的學生還沒有安靜下來聽講,教師可用言語暗示,說:“第3小組的隔壁第2小組同學聽得真入神!”這表面上是表揚第2小組,但“第3小組的隔壁”就暗示第3小組的孩子要安靜了,要聽講了,老師已經(jīng)注意你們了。比如全班都靜不下來時,可在黑板上寫個大“噓!”一連請幾個同學讀,這樣全班學生會自發(fā)地“噓!”。孩子會加上食指按在嘴前,課堂很快就會安靜下來了,這就是言語暗示的作用。當然我們平時常用的對學生的鬧用沉默來表示就是表情暗示。
暗示的作用不僅能有效地讓課堂安靜下來,更重要的一點是它含蓄,能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正因為教師尊重孩子,孩子才會尊重教師的權威。因為暗示成功的條件之一是權威性。
課堂應是活動的、自由的,但這并不是說課堂就是熱鬧的。只有讓學生靜下心來觀察、思考、傾聽,他們才能深入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上動靜適宜,學生才能在探究、討論中收獲知識;只有讓學生感受到“動”的活力,“靜”的深度,學生才能在課堂上彰顯自己的生命色彩。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宜陵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