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踐中存在資助工作透明性要求與學生隱私保護的沖突。本文擬就資助工作透明性及隱私性展開探究,試圖揭示受保護的學生的隱私以學生是否可支配或者是否具有支配的意愿為界。以此界限為準繩,筆者嘗試提出一種緩和前述沖突的助學金公示辦法。
關鍵詞:學生資助;隱私保護
在我們追求透明化過程中不得不采取的公示、調查的手段無疑會造成貧困生個人信息的泄露。顯然,在此難以兩全的意義上,資助工作透明性與保護貧困生隱私之間存在沖突。欲理解這一沖突,還需進一步探討受學生隱私保護的范圍。
一、隱私的含義及核心內容
隱私權的定義不統(tǒng)一,如 “不受他人干擾的權利,關于人的私生活不被侵犯或不得將他的私生活非法公開的權利要求。”“自然人享有的對自己的個人秘密和個人私生活進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一種人格權。”隱私權是公民的人格權,包括隱私隱瞞權、利用權、支配權和維護權。其中支配權能是核心。
二、受保護學生隱私的邊界
認定哪些信息在何種情況下算作隱私還需我們做如下討論:
學生的家庭情況在生源地為眾所周知,對于生源地組織來說非隱私,而對于高校這一新環(huán)境則屬于隱私。另外困難學生的姓名、在不與經濟困難學生身份掛鉤的獎學金名單中不屬于隱私,但在助學金公示名單中,因該姓名易直接表明該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身份,則應當被認定為隱私。
可見困難學生的信息是否屬于隱私隨時間、地點、范圍變化,不絕對。不過這一認識,其實忽略了上文提到的隱私權的核心權能——支配權能。支配權能指支配自己的隱私,允許或者不允許他人知悉或者利用自己的隱私。
理解隱私的支配權能需注意,學生支配其隱私是對特定對象做出的。學生將自身信息交給評審者自己將隱私置于評審者可以查看及利用的狀態(tài)下。對于評審者開展助學金評審工作而言,該學生的姓名不成其為隱私。但學生并未將其隱私置于更大范圍的公開。因此,學校若是將在全校范圍內公示該名單,即構成對該學生隱私的侵犯??梢妼W生姓名是否成為隱私以學生自己支配意愿的范圍為限。
三、侵蝕學生隱私邊界的因素
筆者認為受保護的學生隱私以學生是否可支配或者是否具有支配的意愿為界。不過若是聯(lián)系到納稅人的知情權、學校的管理職能及數(shù)據(jù)時代公開的時代潮流,完全按照學生的意愿界定隱私并不恰當。不過在確定了隱私邊界的前提下,考慮其他因素又更顯明晰。
四、一種助學金公示辦法
基于以上結論筆者設計如下雙層公示體系制度:
第一層面向學校管理層,受眾包括輔導員、學院、學校資助機構以及學校管理層面,公示內容以學生填寫并提交的內容為限。因該信息乃學生自己并將其置于這一層級的受眾能夠知悉并利用的狀態(tài)之下的,故不稱其為隱私。
第二層面向全校范圍,公示內容有所限縮,但對于該公示信息的受眾,至少對于被公示者身邊的人而言,能夠依據(jù)該信息判斷出該名學生。筆者建議可公布學生的姓(如某同學)、性別、學院、班級、籍貫、隱去中間四位數(shù)的手機號碼等。一來,監(jiān)督工作可以順利開展;另一方面,又不至于直接造成被公示學生信息的泄露,并能照顧到學生的尊嚴。
筆者以為受保護的學生隱私的邊界存在于學生可支配以及具有支配的意愿的范圍之所及。不過實踐中學校的管理權、公民的知情權又總是試圖撼動這一邊界,因此筆者提出雙層公示體系的模式,以期制度以外無公開,制度之內不隱私。
(作者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