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是對語言的一種直覺思維能力。即通過語言的表層意義迅速而準確地捕捉到語言的深層意義。語文教學以語言實踐能力訓練為中心,而語言實踐能力的訓練又以語感訓練為中心。語感的強弱直接體現(xiàn)學生閱讀文章和體會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學生的語文修養(yǎng)。語感敏銳者,在聽、讀時,能迅速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說、寫時,能以豐富的語言準確地傳遞信息。因此,對學生加強語感培養(yǎng),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鑒賞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下面就談談本人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
一、訓練朗讀能力,感受語感
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語言的多種意味包含在語音的高低快慢強弱之中,非通過多讀、熟讀、朗讀無以全面把握。如果朗讀時僅是簡單地把文字流暢地讀出來,就無法體會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讀時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感情與作者的感情盡可能融為一體。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優(yōu)美的意境會自然而然地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激起他們情感的共鳴,從而使其語感、審美能力等都得到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和提高,同時也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朗讀是語感培養(yǎng)的基本方法,教師要真正認識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訓練學生。
(1)加強朗讀示范:教師帶表情朗讀,表達文章的思想感情。學生從教師的朗讀中獲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蘊,進而萌發(fā)朗讀的興趣。如教學朱自清的《春》時,教師以充滿喜悅和希望的感情基調,以輕柔、緩慢的基本語調進行朗讀,在各層次間停頓時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語斷情不斷,便可將學生帶進春天優(yōu)美的景色中。學生被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所感染,便會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優(yōu)美意境中,進而產生強烈的朗讀欲望。
(2)注重朗讀技巧:掌握了朗讀技巧,才能準確地表情達意,增強語感,達到朗讀的目的。首先,要注重語音輕重。在讀表現(xiàn)凝重鮮明的情感態(tài)度的句子時,要重讀;在讀含蓄深刻,耐人尋味的句子時,要輕讀。其次,要注意停頓。讀《最后一課》結尾:“散學了,——你們走吧。”其中“散學了”這句話里有許多未盡之意,如祖國淪陷了,最后一課結束了等,有無限的感慨,有深刻的思考。因此讀完這句后要停頓。第三,要注意語氣。第四,要注意語速適當。語速快慢取決于文章的情節(jié)內涵和人物情感。通常表現(xiàn)歡快、憤怒激情的語速要快,表現(xiàn)憂郁、痛苦心情的語速要慢。第五,要注意語調抑揚?!凹で樘庍€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避免“千文一腔”。
(3)采取多樣形式:根據(jù)文章的感情特點,選擇不同的朗讀方法:感情奔放的,組、班齊讀;感情婉約的,要求學生跟著錄音單讀;情景交融的,配樂朗讀;而對戲劇文學,則分角色讀。也可以一篇課文運用多種方式來讀。
(4)倡導自由品讀:在朗讀時不帶任何問題,讓學生全身心投入進行品讀,從而充分享受讀書樂趣。教學《七根火柴》這篇課文時,我曾經在兩個班做過這 樣的試驗:在第一個班,讓學生讀完課文后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并討論、交流;在第二個班,則放手讓學生品讀,熟讀后讓他們談談對文章的理解。兩相比較,后一個班的學生不僅能指出文章中的優(yōu)點,而且還能指出文章中的一些不足之處,雖略顯幼稚,卻也有理有據(jù),課堂氣氛異?;钴S。兩者的教學效果差別很大。由此,我們深刻體會到讀書的重要性。學生對文章意韻的理解,內涵的品味,都是通過閱讀感悟出來的。品味語言的過程,其實就是形成語感的過程。
二、指導背誦,積淀語感
語文課本上選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很多,文章精美,語言規(guī)范。指導學生朗讀成誦,讓他們真切領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揣摩文章語氣、情感的變化,體味文脈的起伏文氣的貫通,進而充分吸收文章精華,使他們便于學習借鑒。沒有背誦之功,我們就無法實現(xiàn)語言的積累和語感的積淀。背誦的方法有多種,尤其要重視“感知與試背結合法”。這種方法就是對要背誦的材料,品讀上幾遍后就嘗試回憶,然后再品讀,品讀后再嘗試回憶,循環(huán)往復,直到把材料回憶起來為止。
三、挖掘教學內容,領悟語感
語感是建立在一定語言內容基礎上的。因此,要注意在教學內容的挖掘上下功夫,使學生領悟語感,
(1)體味語境。語言離開了語言環(huán)境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僅是文字符號而已。如《我的老師》第3段中“我用兒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覺”一句中,作者引用“狡猾”寫孩子的目光,當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語境體味出:“狡猾”一詞不僅毫無牽強附會之感,反而使這個本屬貶義的形容詞平添了機警、聰慧和乖巧的詞義。
(2)品味語言,培養(yǎng)學生豐富而細膩的語感。如教《背影》中父親買橘子一段時,教師變讀有關句子,讓學生對照課文,比較少掉了什么,這些語詞有什么作用,討論明確:“蹣跚”說明父親老了,腿腳不靈便;“慢慢、用兩手、用腳”說明行動艱難;“努力”表示父親竭力克服艱難。在分析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品味這感人的父子深情。
(3)擴展教材內容,強化語感。如《變色龍》結尾給讀者留下了無窮的回味余地,教學時,可設想奧楚蔑洛夫穿過廣場時巧遇將軍的哥哥,兩人進行了對話要求把小說的情節(jié)續(xù)寫下去,對話要符合人物性格。分組討論并寫出對話內容,然后讓學生結對上講臺表演。這樣,就能加深學生對小說內容的理解,增強學生語感,從而提高學生語言交際的能力。
四、抄寫、仿寫、改寫、積累,轉化語感
我們不但要重視常規(guī)的“寫”,更要重視抄寫、仿寫和改寫,因為它們都是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xiàn)寫的重要的中介環(huán)節(jié)抄寫是讓學生把精彩的段落、優(yōu)秀篇章照抄下來,目的是使學生積累知識和寫作素材,培養(yǎng)語感增強鑒別力;仿寫是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和語言應用能力的有效訓練方法,它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對那些毫無寫作興趣的學生,仿寫就是他們寫作的引路人。
五、豐富課外活動,強化語感
語感的培養(yǎng)除了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以外,還可利用課外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語文課堂要體現(xiàn)人文性的特點。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有利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并將在師生溝通時起到重要作用。在講授《列夫·托爾斯泰》一文時,學生對文中寫托爾斯 泰的眼睛“這對珠寶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 間的物質吸進去,然后向我們這個時代放射出精確元誤的頻波”無法理解,筆者就引用同學們正在看的《西游記》激起興趣:“難道托爾斯泰的眼睛能像太上老君的寶葫蘆、像金角大王銀角大王的金角一樣能把世界上的物質吸進去?”得到齊聲否定后,筆者又問:“我的眼睛能把語文書吸進去嗎?”學生答:“不能?!惫P者一本正經地說:“我說我能! 我能通過眼睛把這本書的內容記到我的腦海中去?!蓖P者“抓起”“塞入”的手勢,同學們會心 大笑。進而筆者一手指著自己的眼睛一手指著課代表:“我的眼睛能把盧婉敏吸進去嗎?”同學們開心答到:“能!”“對,通過眼睛我知道了她是個勤奮好學聰明負責的女孩子?!苯又僖院貌顑缮脑u價讓學生領會了什么是“放出準確無誤的頻波”,最后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要學生自己概括對該句話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直至鈴聲響起還意猶未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確指出:“創(chuàng)造力最能 發(fā)揮的條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創(chuàng)造力才能得到開發(fā),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參與教學。語文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語文的魅力在于此,語文課堂的活力也在于此。同一問題,由于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素養(yǎng)、心理狀況等等的不同,得出的答案可能是千差萬別、異彩紛呈的,這就是創(chuàng)造力的表現(xiàn),也正是我們要悉心呵護和著意培養(yǎng)的。教師要放下唯師是從的尊嚴,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多給學生展開想象的時間和空間,多給學生發(fā)表意見的機會和自由;重視語文課堂教學氛圍營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