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憑借自己的那點語文功底,在省、市、縣舉行的征文比賽中,常常投寄一二,結果是十有八九石沉大海,杳無音信。久而久之,便心灰意冷,擱筆停滯。
最近幾年,學校課程興起,在教學實踐中,撿拾本地資源,稍加加工整合,編成一校本課程——《我是梨鄉(xiāng)小導游》。隨課程之實施,興趣欲濃,情致欲高,又有所得,即——《梨花飄香》,受葉老“教育即生活”之啟示,《做最美的梨花》已完結。拋卻“評選獲獎”之雜念,稍加歸類整理,卻屢屢在縣市評選中脫穎而出,此真可謂“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奔毤毱肺?,心有所得。
一、靜以修身
面對金錢至上,物欲橫流,嘈雜紛擾之社會,我們應該有一顆寧靜的心。那是一個人成熟了的標志,也是一個人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諸葛亮說過,“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睙o論我們面對的誘惑多大,面對的考驗多多,告訴自己,要守住一顆寧靜的心。只有這樣,才會有冷靜的思維,才會處驚不亂。守住一顆寧靜的心,便可擁有“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優(yōu)雅閑適;守住一顆寧靜的心,便可顯露出“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驚喜;守住一顆寧靜的心,人生的前程便冰消雪融,鶯飛草長,風光綺麗;守住一顆寧靜的心,你便可以不斷超越,不斷挑戰(zhàn)自我。一句話,社會越浮躁,教育者越要心靜,靜下心來思考,沉下心來探路。即使遠方是永遠的遠方,也會誕生一種東西——奇跡。靜以修身,以古典的心態(tài)涵養(yǎng)教育,不僅做經(jīng)師,更要做人師。所以要做到三靜:靜讀,呵護人生的底氣;靜思,讓教育回歸純粹,讓生命回歸本質(zhì);靜研,帶著一顆思考的大腦從事每天平凡的工作,就能讓自己堅定、從容地追尋教育生命的意義。
二、厚積薄發(fā)
蘇軾曾語:“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安┯^”就是通過“讀萬卷書”,從別人的實踐中取得間接經(jīng)驗;通過“行萬里路”,從親身作調(diào)查研究的經(jīng)歷中 取得直接經(jīng)驗?!凹s取”就是將取得的知識和經(jīng)驗去蕪存精、去偽存真,成為自己的東西。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約取”積累厚實的有用信息,然后言簡意賅且謹慎地 運用、表達出來。東坡先生的這一關于學習的主張,我銘記于心。平時只有不斷學習、內(nèi)化、吸收和運用,在教學中一點一滴地去實踐,才會練就一身真本事,才能在關鍵的時候一展風采,能做到“厚積薄發(fā)”!一個傾情寫作并有自己作品的教師,是有魅力的。這樣的教師是一本學生百讀不厭的書,每一頁都是嶄新的,每一句都是精彩的,每個字都是靈動的,只要沉下心來把鮮活的、有教育意義的教育生活書寫下來,用自己的書寫關注社會價值的重建,致力于普世價值的推廣,我們的職業(yè)才有尊嚴,我們的專業(yè)發(fā)展才能“頂天立地”
請謹記:行遠必先修其近,登高必先修其低,近不修,無以行遠路;低不修,無以至高山。在教育旅程中,只要靜靜走,時時修,慢慢賞,以古典的心態(tài),給自己一個向往的朝向,看到的必是春色滿園——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