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而學校教育中課堂教學是教育的主陣地,換句話說,教育培養(yǎng)人的任務主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
學校教育通過課堂教學最終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呢?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表述:教是為了不教;教是為了更好的學。也就是說,學校教育是一個學生與教師逐漸剝離,最終實現學生成為獨立學習者的過程。學生與教師完全剝離、獨立,其前提是學生具有思辨力。
《人民教育》2015年第二期中《為什么孩子們會越學越呆》寫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老師在假期里參加了社區(qū)組織的義工活動,給雙職工家庭的小朋友上課,他給孩子們出的題目是《畫畫——季節(jié)》,得的讓孩子們把自己喜歡的季節(jié)的樣子畫出來,老師告訴孩子們:“你想怎么畫,就怎么畫?!?/p>
結果是這樣的:幼兒園的小朋友畫得天馬行空,老師要在孩子的解說下才能看明白他畫的五彩斑斕的夏天,如果老師問他們,他們會認認真真地告訴老師:“這是大海,那是我自己,我還帶著游泳圈,天上是飛碟和太陽,我畫的是夏天”;一年級的小朋友畫得很規(guī)范,房子是房子,桌子是桌子,電風扇和淋浴,又是一個夏天,不錯!二年級的小朋友畫了一個漂亮的小姑娘,穿著花裙子,不過一看就是經過繪畫訓練的;一個最大的三年級的孩子在托著腮愁眉苦臉,他告訴老師他不知道該怎么畫。老師告訴他:“你想怎么畫,就怎么畫?!笨珊⒆诱f:“我還是不知道該怎么畫。”看著他一籌莫展的樣子,最后,老師只好告訴他,可以看大屏幕,可以照著畫,他的眼睛立刻亮了起來,開始動筆畫了起來……
看完文章中的故事,我想問一個問題,我們孩子怎么了?在逐漸長大中,為什么會越來越呆,是誰剝奪了他們思考的能力和習慣?
反觀我們的課堂,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更傾向于培養(yǎng)課堂的觀賞者,雖然“student-centered”教師觀將“以生為本”、“關注學生活動”、“還給學生話語權”置于了聚光燈下,然而我認為生本課堂的核心應該是學生思維的民主與自由,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的“自主力、主動力和創(chuàng)造力”。學生的思維習慣和思維能力培養(yǎng)與以下三方面密切相關。
一、教師是否有意識在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思辨力
教師是否有意識在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思辨力取決于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欣賞者還是問題的思考者?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都受教育教學理念的支配,所以,只有教師認識到思辨力的培養(yǎng)重要性遠遠大于知識學習和技能培養(yǎng)時,才會在課堂教學中有意地開展能夠培養(yǎng)學生思辨力的活動。
二、教師是否有勇氣在課堂中嘗試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力
教師是否有勇氣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力取決于教師對“課堂是培養(yǎng)問題思考者”這一教育教學理念的堅信程度。應試教育下,很多教師和學校為了快速獲得集體分數效益,往往過多重視學生的知識學習,少講多練、機械背誦,忽視了學生是一個能思考、會思考的生命體。只有思考才能散發(fā)光彩的生命體。教師對“學生是生命體而非學習機器”、“課堂是培養(yǎng)問題思考者而非觀賞者”理念信任越堅定才越有勇氣去嘗試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力。
三、教師是否有能力在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力
教師有沒有意識、有沒有勇氣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力是教師想不想的問題,而教師有沒有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力是教師能不能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力對教師的素質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例如:教師要有更高的教育智慧和課堂應變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能自如應對學生的提問、質疑;教師要有更強的課堂操控能力,能引領學生思維收放自如。
幼兒園的孩子畫得天馬行空,一年級的孩子畫得有模有樣,二年級的孩子畫得中規(guī)中矩,三年級的孩子一臉茫然,我們在教會孩子繪畫技巧的同時,也在剝奪他們身上一些諸如思辨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寶貴的東西。
學校教育中課堂教學是教育的主陣地,換句話說,教育培養(yǎng)人的任務主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而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卻是教師,雖然學生思辨力的培養(yǎng)與教師自身的能力相關,但更與教師的培養(yǎng)意識和培養(yǎng)勇氣密切相關。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斯認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如果失去思考的能力和習慣,何談成為一個會學習的人呢?
作為教師的我們培養(yǎng)會思考,會學習的生命體,而不是去訓練命令的執(zhí)行者,你真的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