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語成績能夠表現出眾,著實出乎師生們的意料。中考時我的英語成績平平,高一時也算不上出彩,就可是這一年的時間,我?guī)缀踹_到了化繭成蝶的效果。如果一定要我談談自己的收獲與體會,我感覺主要得益于預習與復習。表面上看,在英語復習中都會注意這兩點,但如何做好預習與復習工作,確實有不少學問。在高中英語的學習實踐中,我的經驗是這樣的:
一、預習有講究,比老師先走半步
我們知道,高中英語內容比初中大大增加,有時一節(jié)課光生詞就一二十個。如高二一篇課文里,生詞和詞組就達到19個,其中專用名詞就有7個。課文篇幅較長,中間有些句子較復雜。文章內容還涉及一些課外知識,如果課前不去預習,很難設想人人能夠聽懂。一旦“聽”這一關過不了,接下來讀也不一定立即可以上口,回答問題也只能結結巴巴,完成作業(yè)也就很困難了。你上課時的精力就不得不花在頻頻翻后面的詞匯表上,不可能順著老師的思路轉,倘若課前你能用20分鐘時間預習一下,即把其中一些較難的生詞讀讀(如Olympic,athlete competitor,competition,Barcelona,motto等),把課文事先看看,對照練習檢驗一下理解程度。這樣做了之后,聽起課來一定輕松得多。
同學們學習有困難,多數是因為上課聽不懂,結果導致惡性循環(huán)。而預習雖然開始可能十分費時,但它可以結束這種惡性循環(huán)。上課能跟上老師,這也增強了信心,從而可以主動地投入課堂各種實踐活動,課后做作業(yè)也就加快了。這樣,你的學習就進入了良性循環(huán)狀態(tài)。時間長了,學習的被動局面就有可能改變,學習成績也就可能上升。因此有人把預習后的學習過程叫“加速運動”,把不預習的學習過程叫“減速運動”。先預習是比老師講課先走半步,課堂上跟老師同步,不預習則只能被老師拖著走。課前預習的步驟可以是:看一看——劃一劃(即在生詞或疑難詞語和句子下作個記號)——查一查(查詞匯表或詞典),有條件當然要先“聽一聽”。預習的方式因學習內容不同而不同,可以有“朗讀識記式”、“聽力訓練式”、“發(fā)現問題式”、“排隊障礙式”、“材料準備式”、“系統(tǒng)歸納式”、“閱讀理解式”等等。階段預習和學期預習分別在各章、各學期學習前進行。
二、復習有技巧,力求把課本讀薄
復習是對已學的知識再學習的過程,也是記憶的過程,是進一步消化與理解的過程。復習可分為課后復習與系統(tǒng)復習。英語的復習最好在每天早晨進行。聽聽錄音,朗讀或試著背誦一下,檢查是否記住了。一般來說,能記住的東西通常是你已經懂得的東西。白天或晚間的復習通常是在做作業(yè)之前通讀課本中相關部分。應從頭到尾,逐字逐句地看書??纯?,想想,把讀與思聯系起來。遇到重要部分可用筆劃劃,并查對一下課堂筆記。新啟用的高中英語教材的編排形式與初中教材相同,每單元的最后一課為復習課,其中有要點提示。因而每周結合這堂復習課對本單元的內容作一次復習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這里,我要談的是復習中遇到的幾個問題。一是朗讀好還是默讀好。朗讀使你語言流利,語音語調得到訓練,重在“聲”;默讀則使你專心記憶,重在“意”。兩者應結合運用。隨著年級增高,學習材料的量增加,要求讀的速度加快。因此,默讀顯然分量要重些。至少在復習完某課后,靜下來回憶回憶該課內容,默記其中要點是很有必要的。二是如何處理教科書與參考書的關系。課后復習,在做完作業(yè)之后,圍繞老師講的中心內容去看看參考書的有關內容,這樣既可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學到了新的知識,擴大了知識面,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yǎng)看書的方法和習慣。如學習“動詞不定式作主語的用法”時,教材的語法中沒有這部分內容。如果你手頭有一本語法書,例如張道真的《實用英語語法》,查閱其中216節(jié),就可以知道不定式(短語)常用來作主語,課本中的句式It is neccessary to use a short-wave radio(使用短波收音機是必需的)是To use a short-wave radio is necessary的變種。該句用it代替了真正的主語(不定式短語),使句子顯得比較平穩(wěn)。這種句式多用于口語中。當然,看參考書的前提是在弄懂課本的基礎上,圍繞著所學的內容進行。教科書是中心。如果拋開教科書,一味去看參考書,無異是“舍本求末”,至少時間精力上不允許。做好這兩項工作,我們的英語學習才會事半功倍,成績也一定會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