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會做夢嗎?羊為什么跪著睡覺,馬卻站著睡覺?金魚睡覺時怎么不閉眼睛?它們幾歲了?……關于身邊動物,孩子心中有各式各樣奇特的問號,“探秘小分隊”成員的20個孩子不僅問了,還問出了小名堂。
一、搭設平臺,巧埋種子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碧骄繉τ谛W生來說,是一種天性,是一種令他們感到興奮的學習和活動方式。在我校的主題性學習中,我很榮幸地帶領20個對小動物感興趣的孩子成立以“動物探秘街”命名的探秘小分隊。
本學期以“金魚的秘密”這個較小的切入口為探究點,金魚是常見的家養(yǎng)動物,適合小學生飼養(yǎng),又是水生動物,代表了生活在水中的一大類動物,最初的設想是想讓孩子在養(yǎng)護金魚的過程中,培養(yǎng)愛心和責任感,培養(yǎng)團隊意識,享受探究、合作、成功的喜悅;體會金魚以優(yōu)美的體態(tài)、飄逸的游姿去陶冶人們情操的可貴品格。引導孩子觀察、發(fā)現、猜想、質疑、探究。“玩”了幾節(jié)課后,孩子有了更多學習的興趣和自信,越來越愛問“為什么”的同學多了,他們喜歡動手做,常常有讓我驚嘆的奇妙想法:金魚有健忘癥嗎?為什么說它只有七秒的記憶呢?金魚喜歡喝礦泉水嗎?金魚你是“男孩”還是“女孩”?金魚你幾歲了?層出不窮的小問號在孩子心中埋下了求真的小種子。
二、精心培育,靜待花開
牛頓對猜測作出過精辟的論斷“沒有大膽的猜測,就作不出偉大的發(fā)現?!?猜測和假說是科學發(fā)展的必由之路,沒有猜測和假設,就沒有研究的方向,更談不到科學的發(fā)現。為使本次探究具有全面開放性,我們讓學生在觀察金魚等實驗的過程中,學會自己制定計劃,能主動進行研究活動,有疑問時才略加指導,以培養(yǎng)獨立處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小主題《金魚,你幾歲了?》綜合實踐活動中,我首先讓學生猜測怎樣看金魚的年齡,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并制定了相關的探究表格,如圖所示孩子的猜想和質疑都很有意思,當時我問他:你是怎么想到用鱗片來判斷的?他告訴我說他仔細觀察了金魚身上的每一個部位,按常理體型的判斷比較容易,但很快被組員否決,他自己也認為不是很恰當,于是聚焦在了鱗片上,剛開始想說用數鱗片的多少去判斷,發(fā)現很不科學,繼續(xù)被推翻。最后考慮到大樹的年輪,又發(fā)現在陽光的照射下,金魚鱗片下隱隱有花紋,才做此猜想。對于長期習慣于被動接受學習的孩子來說,他能有這樣的猜測與假設能力實屬不易。
我馬上查閱了相關資料,要準確判斷魚的年齡,可以依鱗片上的年輪數目確定的,但相關研究很少,連起碼的鱗片圖片也沒有。我準備把問題拋還給孩子:“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老師完全認同鱗片花紋年輪一說,網上查閱的資料也驗證了這一說法?!耙?!”孩子們沒等我說完就開始歡呼雀躍。
“壞消息是關于這塊的研究目前是空白,連張魚鱗圖片和相關的紋路都沒有,所以我們不能確定這個說法是正確的?!?/p>
“那怎么辦?”“空白研究說明沒有研究價值。”“我認為有價值!”“我們可以做第一吃螃蟹的人!”“那怎么取鱗片?太殘忍了!”……我看著孩子們陷入激烈的爭論當中,內心深處去回響著一句話: “不是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科學家,但是一種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對他們的未來發(fā)展是有好處的?!庇谑俏液瓦@些孩子一致決定做這個探究對比試驗,期間還對“如何在取金魚鱗片時減少對它的傷害”進行了小探討和試驗,最初的設想是直接從金魚缸里取掉落的鱗片,這個方法被另外一個孩子推翻,她說:樹葉離開枝頭久了,會干燥枯萎,里面的紋絡也會枯萎,那么一樣的道理,不能保證魚鱗離開魚體時間長了不發(fā)生變化。
于是根據孩子們的討論和探究內容我設計了三個實驗。①如何取鱗片減少對金魚的傷害。②長時間脫落鱗片和新鮮魚鱗標本對比試驗。③3個魚齡段魚鱗片紋路對比及和金魚年齡猜想試驗。實驗前的我和孩子都覺得試驗比較容易,真正下手了才發(fā)現問題很多:如組員里的女孩子膽小,覺得取鱗片很殘忍,越不敢越小心翼翼反而加重了對金魚的傷害;長時間脫落的魚鱗不能明確它們分別是從哪個魚鱗段的金魚身上掉落下來的;最難的是魚鱗紋路的觀察需要使用顯微鏡,我不是專業(yè)的科學老師,自己也是臨時抱佛腳學了顯微鏡相關的操作,指導孩子來更是手忙腳亂。為了準備這些小實驗,我和這些孩子足足花了三個星期的時間,但我們都覺得收獲很大,用實驗證明猜想,激發(fā)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學生通過自己的認真觀察親自動手、親身體會明白其中的奧妙。一個很艱澀、文本概念就這樣被一個個有趣的小實驗簡單地演示在孩子面前了。不論它是否具有多大的研究價值,最重要的是孩子們在“玩”中獲得了直接經驗,獲得了發(fā)現的驚奇和喜悅。每一個孩子都是具有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小科學家,只要我們能敏銳地發(fā)現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認真地創(chuàng)設適宜的探究環(huán)境,正確的推動和引領,并尊重孩子自己的學習方式,每一個孩子都一定會與大人一樣興致勃勃地去嘗試、去創(chuàng)造,每一個孩子都能輕松快樂樂地學習、認識、理解、熱愛探究。
我希望自己的堅持能在孩子們心中種下求真的種子,當這顆種子發(fā)芽、開花、結果時,我相信他們將來肯定是一個尊重生命,熱愛生活的人,會是一個熱愛探究、內心充實的人,這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