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李海林在《論真實的作文》一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小學作文教學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虛假的作文,根本不需要寫作卻偏要你寫;根本沒有一個具體的語境,只是教師要我寫,我就寫,就完了。”一句話,寫作的動機性嚴重缺失。寫作動機性的嚴重缺失造成了目下語文寫作教學的嚴重低效:學生厭寫作文,應付教師了事。
如何改觀這種現(xiàn)象呢?李海林認為:真實的語言任務、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真實的語言成果是寫好文章的根本保證和基本前提。一句話,真實的寫作行為就是生活,這是“寫作生活化”這一理念的真諦。
所以,要多給學生一點展示自我讀寫成果的機會:
一、開名著閱讀交流會
學?!皶銤M校園”活動倡導讀名著,并開設有專門的閱讀課,每周一節(jié)。這節(jié)閱讀課對學生來說彌足珍貴,學生的閱讀熱情很高,但是時間有限,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讀的東西也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就要號召學生課外讀書,尤其是大部頭的名著,更要花費較長的一段時間才可讀完。如果不以某種形式檢驗,學生閱讀也是囫圇吞棗,食而不化,要增強效果,就要與寫結合,并作多向的交流??梢蚤_設名著閱讀交流課,促進學生交流。
基本的做法是每月要求學生讀一部名著,特別長的可以延長至兩個月。所讀名著的名稱、字數(shù)、平均每日所讀的頁碼,都統(tǒng)計在一張紙上。這樣,就促使學生專心去讀完一部名著,有計劃地去讀完一部名著,而不至于半途而廢。為了保證所讀的效果,要求學生每周寫一篇讀后感,以日記的形式寫在日記本上。等要求讀完的期限一到,便召開一次名著閱讀交流會。先以小組的形式交流本人的讀后感,從中產(chǎn)生一名優(yōu)秀者,參加全班競選。十個組十名優(yōu)勝者,輪流上臺來讀,最后大家舉手表決,選出兩名最優(yōu)秀者,予以適當?shù)奈镔|獎勵。這種方式也很受學生歡迎,因為自己的成果能有一個交流展示的舞臺,他們感覺很滿足。這種評比的方式也可以延伸到平時的作文教學,依座次排列將全班劃分為四個區(qū),每個區(qū)設“區(qū)長”,學生作文當堂寫完后先同桌相互批閱,然后,拿到小組內(nèi)交流,推出的好作文交到“區(qū)長”外再進行篩選,篩選出的好作文代表本區(qū)參加四個區(qū)的竟選,最后產(chǎn)生一名優(yōu)勝者。這種形式頗受學生歡迎,他們都踴躍參與其中,以爭取勝出為榮。
二、與學生一塊欣賞好文章
教師應該喜歡閱讀,如果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有適合學生的文章,就可以讀給學生聽。可以專門開設一節(jié)美文賞讀課,就是由教師讀一兩篇好的文章,然后讓學生聽后展開討論,發(fā)表見解感悟,或內(nèi)容,或語言,或寫法,自由靈活,參與為佳,極少限制,學生常常爭論得面紅耳赤,不亦樂乎。此種形式之所以很奏效,全在給予了學生完全的自由、發(fā)言的機會、竟辯的場合。比如,為了配合學校的感恩教育,可以在班會課上給學生讀有關母愛的主題的文章。故事本身感人至深,教師讀得投入,亦不白動感情,有時不由哽咽得停下來,學生也一片寂然。讀后再讓學生結合實際,自由發(fā)表看法。此種形式較之空洞地給學生講道理,要有效很多。
從語文學習的角度來說,此舉也好處很大。首先,由教師精心挑選并親自來讀的文章,對學生有一種莫大的吸引力。聽后讓學生自由展開討論,滿足了他們與人交流的欲望,長篇大論可,一言半語亦可,自由靈活,也是提高學生讀書興趣的一個好辦法。
總之,從心理學的角度說,自凡是寫作的行為,無不是以交流欣賞、獲得他人的肯定為目的,因為人是社會的動物,交流對話是人的天性。閱讀寫作如果注意滿足學生這一方面的需求,效果肯定顯著。還可以搜集學生好的日記作文,積累起來,不時往外投寄,此舉對學生激勵更深,緣由不外在此。因此,語文教學尤其作文教學,必須多給予學生展示讀寫成果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