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文化的引領,更需要文化認同。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的構建必須要有自覺的文化存在,這種自覺的文化存在的前提便是文化認同。只有得到廣大師生認同的文化,才有可能深入推廣,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怎樣才能讓全校師生發(fā)自內心地認同某種文化呢?
一、厘清文化特質,構建校園文化的起點
在漢語系統(tǒng)中,“文化”的本義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養(yǎng),本屬精神領域范疇。隨著時間的流變,“文化”現(xiàn)已成為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多維概念,成為眾多學科探究、闡發(fā)、爭鳴的對象。
校園文化要想得到廣大師生的認同,首先必須進行整合。因為學校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會基于自己的需要,或根據對情境的判斷和理解采取獨特的行動。因此,整合后的校園文化能夠成為消除隔閡、促成合作的媒介,從而實現(xiàn)有效的溝通。
校園文化一旦形成并確立,就意味著校園某種秩序的形成。只要這種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這種文化所確立的校園秩序就會被維持下去。習近平總書記在與青年學生談論有關責任與擔當?shù)膯栴}時指出,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的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由此可見,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校園文化就是要以“以文教化”為職能,引領師生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遵守公共秩序,追求文化認同。
而無論是從“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角度出發(fā),還是從打造文化強校的角度出發(fā),作為學校管理者,首先要了解自己所帶領的團隊中的每一位成員內心的真正渴求,并結合這些渴求,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充分激發(fā)團隊成員的潛能。余秋雨說:“人之為人,在本性上潛藏著善良的種子。灌溉它們,使它們發(fā)育長大,然后集合成一種看似天然的森林,這就是文化的使命。”對于這一點,學校管理者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
二、借助經典名篇,構建校園文化的認同點
如果文化能被下一代認同,就是得到了傳承和發(fā)展。校園文化建設就是要傳承、弘揚和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使之更好地服務于全校師生發(fā)展的需要,服務于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傳承的需要。
學校要把傳承與弘揚傳統(tǒng)文化納入校園建設的整體規(guī)劃,不僅要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有措施、有目標,而且要持之以恒、靜心專注地推動其健康發(fā)展。
例如,有學校以《三字經》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特色,初衷是很好的,但是由于沒有相應的跟進策略,結果只能是墻上掛掛、嘴上說說,無法深入人心,不能形成真正的校園文化。我們知道,《三字經》共1122個字,每一句話都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因此,要求學生會讀、會背、會默寫并不難,難的是讓他們真正理解。著名學者錢文忠先生有一本專著——《解讀<三字經>》,內容通俗易懂,如果我們能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以此為基礎,開發(fā)出一套校本教材,就能有效地傳遞《三字經》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將文化的精髓內化為個人和集體的行為。
三、兼容并包,在爭鳴中構建多元的校園文化
教育面對的對象是發(fā)展中的人,所以,與之相對應的校園文化也應該是多元的。過分強調某一種文化,就是對文化的扼殺。五四時期的北大、抗戰(zhàn)時期的西南聯(lián)大之所以能在歷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就是因為鼓勵爭鳴、倡導學術自由,這是一所優(yōu)質學校所應有的大氣。文化可以為人的行動提供方向和可供選擇的方式,行動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種行為在對方看來是適宜的、能夠引起積極的回應,這就是文化對行為的導向作用,我們絕不能用行政命令強推所謂的偽校園文化。
網絡上曾經流傳過這樣一篇學生日記:“2月30日,星期一,晴。今天一天都沒有出太陽,真不好,爸爸買回兩條金魚,養(yǎng)在水缸里淹死一條,我很傷心?!睂Υ?,教師的評語是:“我也很傷心。我活了這么大,2月還從來沒有遇上過一個30號呢。我也從來沒有見過不出太陽的晴天,更沒見過會被淹死的金魚?!薄敖裉煲惶臁B(yǎng)在水缸里淹死一條”的確是瞎編,要嚴厲批評;但是,對于“2月30日,星期一”的表述,教師是否應該問問學生“你是在用我國傳統(tǒng)的歷法寫日記嗎?”,如果學生回答“是”,則要予以肯定,并告訴他,“在我國的傳統(tǒng)歷法中,每隔幾年,就會出現(xiàn)農歷二月三十的情況”;如果學生表現(xiàn)得很茫然,則要對其進行教育。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這一事件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告訴學生我國的傳統(tǒng)歷法和世界通用歷法的區(qū)別,并將之作為打造多元的校園文化的契機。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洪縣教育局教研室,江蘇省泗洪縣教育局基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