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實施后,教師角色已由單純書本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促進者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也由被動聽講接受式向主動探究獲取式轉變。如今提出的三不教,即“已經會的不教;自己能學會的不教;教了也不會的不教”,在這樣的背景下,預學單應運而生。有些預學單的問題解決需要學生大量時間,在如今一堂課只有40分鐘的情況下,要完成它,還要完成授課過程,用句時髦的話“時間都去哪兒了”。如何安排時間,設計多長時間的預學單才最有效。假若需要很長時間要去解決的問題,時間向誰去拿?因此,當堂預習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如果課堂預習的好,課上同學們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就會有一種想學、想問、想練的良好心理,課上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有目的性地聽老師講課,這樣課上老師所講的重點難點就會被同學們所領悟,激發(fā)了學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
一、同課異構,比較學生的課堂表現
本次研究重點關注預學單對學生課堂表現的作用。為了方便比較,我們對兩個水平相當的班級進行同課異構。我們除了記錄下整個教學過程,并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評價分析。
以(《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為例)
教學片斷(無預學單)
師:144×15會列豎式計算嗎?(8個人舉手)
師指定一名學生說說筆算過程。
生:用15個位上的5乘了144的每一位,乘得的積得末位對齊了個位,十位上的1乘了144的每一位,乘得的積的末位對齊了十位,最后相加。
師:說的真完整!(師板書筆算過程)
師:同學們自己在練習本上列豎式計算。
師指名兩個學生到黑板上寫。
師:誰來評價下他們的筆算?
生1:第二個人算錯了。
師:他錯在哪里?
生1:……
生2:忘了5乘144時忘了進位。
師指向第二步:這個結果是誰和誰的乘積?為什么它要和十位對齊?(10個舉手)
生:因為1在十位上,實際上是10乘144,得1440。
師:在筆算乘法時,要注意什么問題?
課堂表現:本節(jié)課中,有幾個學生表現非常積極,不過回答問題的總是這幾個學生,大多數學生處于被動的聽別人的回答,學習積極性不高。
課堂表現:通過預習后,回答問題的學生很多,非?;钴S。不管哪個層次的學生都希望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回答完問題的學生具有強烈的喜悅之情。
在上面的對比中可以發(fā)現,預學單對學生的課堂表現上有促進作用。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新舊知識的聯系與其自身的理解,要在頭腦中進行信息的加工和內部交換,對新知識進行同化、順應或質疑、反思,這是一個思考、內化,并帶有一定操作性的過程,這是光在課堂上聽講所辦不到的。
二、課后采訪,追蹤學生的心理變化
學習是一項極為復雜的心理活動。學習數學的心理,對學習的過程和學習效果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所以我們數學組(非采訪對象的任課老師)抽取了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采訪并分析。
在這次研究中,我們發(fā)現預學單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心理影響有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其中預學單對中等程度學生的幫助比較大,對兩端的學生促進不大。因為優(yōu)秀的學生本身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能力,而學習困難學生則在學習習慣和基礎方面都較弱,獨立學習對他們來說是有困難的。我們要客觀的承認學生在認識水平上是有所不同的,有點學生接受力強一些,有的學生接受力要弱一些。在做預學練習題時,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也允許一部分學生放棄略有難度的問題。所以在設計預學練習題時,要注意問題分為基礎與提高兩種類型,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來完成習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發(fā)展和提高。
三、當堂練習,對比學生的作業(yè)情況
學生的作業(yè)情況能及時檢驗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所以本次研究的重點關注學生的作業(yè)的質量情況,本課題組對四年級兩個實驗班進行同課異構,并及時完成課堂作業(yè)本,對課堂作業(yè)本中每一題的正確率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如下表: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學生在有預學單的課堂教學后,作業(yè)質量比較好一些。在預學單的作用下,學生在無形中培養(yǎng)了自己的自學能力,提高了思維能力。尤其在解決難題時,更多學生會愿意去思考和嘗試解決。再者,在預學單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聽課效率也高了,有助于新知的理解和掌握,作業(yè)質量必然會有所提高。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qū)永昌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