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說中展示了阿富汗的社會風貌,他也成了阿富汗的代言人。本文將淺要分析《追風箏的人》中的成長與救贖,并對其中的阿富汗風土人情進行描繪。
【關鍵詞】卡勒德·胡塞尼;成長;阿富汗;風俗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每張落滿灰塵的面孔背后, 都隱藏著一個靈魂。”[1]而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則是“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眾面孔的塵灰,將背后靈魂的悸動展示給世人”的那個人。
卡勒德·胡塞尼,美籍阿富汗裔作家,也是唯一一位用英語書寫阿富汗故事的小說家?!蹲凤L箏的人》作為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說,作者結合自身經歷,刻畫了兩個男人之間對友情的忠誠與背叛和被喚醒了的個人成長救贖。書中在阿富汗異域風情和美國現代生活的交織下,主人公阿米爾的成長與救贖之旅一步步展開。
一、“為你千千萬萬遍”
“我成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個陰云密布的寒冷的冬日,那年我12歲。我清楚地記得當時自己趴在一堵坍塌的泥墻后面,窺視著那條小巷,旁邊是結冰的小溪。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于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厥浊皦m,我意識到在過去26年里,自己始終在窺視著那荒蕪的小徑?!盵2]這是主人公阿米爾在小說開始的一段心靈獨白。出身貴族的阿米爾和仆人之子哈桑從小一起在喀布爾長大,哈桑對阿米爾忠心耿耿,把阿米爾看作他世界的中心,并許下了“為你,千千萬萬遍”的諾言。小說中,父親對阿米爾非??量?,卻對哈桑疼愛有加,這使阿米爾對哈桑產生了深深的嫉妒和厭惡。直到一天,哈桑被人實施暴力,而阿米爾因怯懦躲在偏僻角落不敢上前,最后還卑劣地逃走。之后阿米爾為了逃避自己內心的愧疚與不安,不敢再見哈桑,因此誣陷哈桑偷竊,從而逼走哈桑一家。蘇聯入侵阿富汗后,阿米爾一家逃往美國,留下哈桑一家不知生死。二十多年后,父親去世,阿米爾從父親的朋友拉辛汗處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并且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被塔利班帶走,過著非人的生活。多年來,掩藏在阿米爾心中的往事沒有被埋葬,而這一次阿米爾沒有退縮,他勇敢地踏上了返鄉(xiāng)的道路,回到阿富汗,救出索拉博并完成二十多年前的救贖,至此,也完成了心靈的成長。
人的成長不僅僅局限于年齡的增加,更重要在于心靈的成長,從這個意義上,小說中主人公阿米爾直到38歲才真正“長大成人”。而人性的救贖到底因何原因,不僅因為對愛的崇尚,還有對背叛的覺醒。多年之后,阿米爾帶著這樣的愛與覺醒,重回故地。[3]這時的他不再怯懦,不再彷徨,雖然九死一生,但仍成功解救出身陷苦難的索拉博。在小說結尾,阿米爾對索拉博說的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就是打開他內心牢籠的鑰匙,從此夢魘不在,所有的不堪和懊悔都隨風飄去,成長與救贖之旅也在此得到完滿。
二、展現真實阿富汗的窗口
阿富汗作為一個傳統(tǒng)的伊斯蘭國家,幾乎全部民眾都信仰伊斯蘭教,整個國家具有濃厚的宗教傳統(tǒng)。在這樣的傳統(tǒng)習俗下生活的一群人,他們的信仰是純凈的、圣潔的,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也是封閉的、與世界西方及其他民族文化大不相同且不被外界所熟知的。而這個國家,“9·11”恐怖襲擊事件后展現在大眾的視野里,卻缺乏能夠表達自身想法的話語權。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卡勒德·胡塞尼作為一位美籍阿富汗裔作家,既了解阿富汗民情,又熟知西方文學的表達方式,便首當其沖,掌握了主流話語權,成為阿富汗的一位“發(fā)言人”。在《追風箏的人》中,他相對全面的向世界展現了一個不太被大眾了解的、真實的阿富汗,改變了“9·11”之后,世界范圍內對阿富汗的偏見,運用最真實的筆觸,還原阿富汗人民的人性化的面孔。
同樣,在胡塞尼的作品中,字里行間都凸顯著阿富汗的風土人情、文化習俗和階級觀念?!蹲凤L箏的人》中,主人公阿米爾是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遜尼派普什圖人,而哈桑則是居于被統(tǒng)治地位的什葉派哈扎拉人。從傳統(tǒng)的階級觀念上,阿米爾就有一種天生的優(yōu)越感,所以在與哈桑相處的過程中,這種觀念也影響著他,為之后做出的種種選擇奠定了基礎。
卡勒德·胡塞尼作為對外傳播阿富汗的一個窗口,對幫助大眾了解真實的阿富汗具有重大意義,對世人重新定義、看待阿富汗人,具有深遠影響。
三、結語
在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說中,恐怖主義控制下的阿富汗,不止一次出現在大眾面前,一遍遍地緊扣著讀者的心弦。在《追風箏的人》中,索拉博被塔利班帶走,強迫戴著腳鐐唱歌跳舞,整天被別人當作玩物看待,還要忍受被性侵的痛苦。雖然在作品中胡塞尼對塔利班的部分成員也有凸顯人性的描寫,但生活在恐怖組織控制下的民眾需要世界人民的廣泛關注,給他們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生活空間。
胡賽尼認為無論蘇聯還是美國都無法擊敗伊斯蘭原教旨主義, 阿富汗人唯一不能打敗的敵人就是他自己。所以,在解決阿富汗等國家的恐怖主義及民間勢力時,不是一味地打擊和戰(zhàn)爭,而是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才能更好地處理這一問題,使得民眾擁有更好的生活,完成他們的心靈成長與救贖。
參考文獻
[1]劉益敏.胡塞尼的文化身份認證 [J] .青年文學家,2010(17).
[2]卡勒德·胡塞尼. 追風箏的人[M] . 李繼宏,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張國龍,陳暉.成長的背叛、救贖及其他——《追風箏的人》對“成長”的深度書寫[J].中國圖書評論,2007(5).
作者簡介:白曉雪,女,1995年生,安徽阜陽人,長安大學文學藝術與傳播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在讀學生。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