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很多同學認為習作難,怕習作。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學好語言。因為沒有學好語言,所以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心里想說的話。那么,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去努力,來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呢?要積累豐富的詞語;要多讀課外書,精讀名篇佳作;積累與實踐并用,“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
【關鍵詞】語言積累;語言訓練;習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積累豐富的詞語
只有掌握大量的詞語,才能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事物的特征;才能在作文中不斷出現(xiàn)新穎的詞語,使文章顯得更有靈氣。
例如:我們學過表示手的動作的詞有:打、抓、拉、扯、扶、拖、搶、拔、舉、揉、推、搖、撳、捏、掏、挖、捧、摘、接、捉、拴、抹、揩、拍、按、抽、拋等等。如果我們能夠精確地區(qū)別出它們的不同含義,并熟練地掌握,那么,寫作文時詞語就有充分的挑選余地,把各種動作細致而恰當地描繪出來。我的一個學生在《掛瓶》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描寫醫(yī)生打針的一瞬間工夫:“醫(yī)生叫我捋起袖子。他拿來淺黃色橡皮管,先用手掌輕輕地拍打了兩下我的小手臂,接著用管子緊緊綁著靠近肘關節(jié)的地方,我看見我白皙的皮膚底層青筋勃起。然后,只見醫(yī)生用帶有藥水的棉花在我的手臂上擦了幾下。我就他馬上要用針刺進我的靜脈了。我急忙轉過臉去,可又條件反射般地立即回過頭來——我咬緊牙關,注視著醫(yī)生的動作。說時遲,那時快,醫(yī)生一下子就把針扎了進去。一絲血剛流進輸液管,立即又流了回去。這時,醫(yī)生用左手按住針頭,右手迅速地解開橡皮管,然后用透明膠布將針頭固定住?!保ù宋脑凇蹲魑男缕浴钒l(fā)表
過。) 這段話里,小作者分別用了“拿、拍打、綁、擦、扎、按住、解開、固定”等一系列表示動作的詞語,把醫(yī)生打針的一瞬間動作,描繪得活靈活現(xiàn)。如果小作者詞語儲備貧乏,就無法做到這一步。
二、多讀課外書,精讀名篇佳作
一切古今名著,都是語言巨匠用提煉加工而形成的規(guī)范化的語言寫成的。閱讀名著,可以學習和豐富我們的詞匯,了解各種句式和修辭方法,掌握運用語言的基本規(guī)律,提高運用語言的技巧。對小學生來說,還有一個值得重要一提的資源學習庫是我們的語文課本。課本中的文章都是經過篩選的好作品。熟悉課文中的精彩妙筆,獲得豐富的詞語,寫起文章來,優(yōu)美的語言就會像泉水般涌出來。請看一位一年級小朋友學習了課文之后的仿寫文:[別小看它哦,習作就是這樣起步的]
四季 (課文) 四季(仿寫)
草芽尖尖, 桃花紅紅,
他對小鳥說: 她對柳枝說:
“我是春天。” “我是春天?!?/p>
荷葉圓圓, 草莓甜甜,
他對青蛙說: 他對人們說:
“我是夏天?!?“我是夏天?!?/p>
谷穗彎彎, 桂花香香,
他鞠著躬說: 她對風兒說:
“我是秋天?!?“我是秋天?!?/p>
雪人大肚子一挺, 臘梅從雪里探出頭來,
他頑皮地說: 她俏皮地說:
“我就是冬天?!?“我就是冬天?!?/p>
三、要多寫多改,加強語言訓練
學習語文是為了寫好文章,但并不是等“完全學好了”再去寫,而是要邊學邊寫,邊寫邊學。沈虹野說:“文章硬澀由于不熟,不熟由于不做?!睆娬{“做”,是因為習作是一種實踐活動,它需要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的獲得,雖然要有一定的理論知識作指導,但主要得靠自己練。學游泳,不下水練習,學不會;學唱歌,不經常練習,唱不好;同樣,習作文,不堅持練筆,也寫不好。許多大作家、大詩人都非常重視語言訓練。訓練的方法就是多寫多改,不斷錘煉。大家讀過王安石的有名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其中的“綠”字初寫為“到”字,后改為“過”字,再改為“入”字,又改為“滿”字,一直改了十來個,最后才確定為“綠”字。這個字改得好,不僅有氣勢,而且有色彩。用一“綠”字就形象地表現(xiàn)出了江南春早的景色??梢姸鄬懚喔?,對訓練語言是極為重要的。
四、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習積累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辈灰詾檗r民或者小孩這些在你看來沒什么文化的人說話肯定沒有水平。如果你能夠虛心地向人家學習,你就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生活中人們的語言是多么的豐富多彩、活潑動人。比如,我們作文時常用到的“很”字:“很黑”“很快”“很直”“很香”……在人們的口語中,卻有更生動、更形象、更簡練的表達:“漆黑”“飛快”“筆直”“噴香”等等。
當然,說來容易做來難,但我們不能被困難嚇倒。我們不都懂得“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的道理嗎?那么,讓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就行動起來,注重語言積累,不斷提高習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明英.自我發(fā)現(xiàn) 自主積累[J].小學語文教師,2007(3).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