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教師在走近文本,依托文本培養(yǎng)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同時,有效挖掘利用課中、文本里的生成資源,學生的情感會升華,能力會增強,感悟會加深,教學活動更多姿多彩,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生命感悟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成性資源;挖掘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為了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三維目標,使教學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基本技能,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獲取情感認識和價值取向,培養(yǎng)學生思維實踐能力。但現(xiàn)實中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對觀點的理解、對情感的孕育等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靠以本為本,不是靠教師不變的思路和方法引導就能改變的。生活是多彩的,生活是變化的,學生的認識與思維也會隨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學生的生命是有靈性的,遇到共鳴的東西,遇到熟悉的環(huán)境,學生會激發(fā)出濃厚的興趣,學生會有強烈的求知愿望,學生會擦出碰撞的火花。因此關注生命,張揚個性,享受生活,促進成長是我們的語文教學不變的追求。課堂是生活的部分,文本是生活的縮影,利用文本,依托陣地,讓文本生成,讓陣地多彩,讓學生充滿靈性,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潛能。走近文本,走向變化,樂于想象,關于表達,張揚個性,培養(yǎng)情感,增長認識,豐富素養(yǎng)。這既是教學需要又是開啟學生智慧的鑰匙。
布魯姆曾經(jīng)說: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chǎn)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根據(jù)生活的變化,學生基礎與個性的不同和文本內容的可拓展性空間,課堂中如何挖掘利用生成性資源,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活,學得有價值,以下淺談幾點策略。
一、瞄準文本內容的空間
文本是經(jīng)過精選的文章,語句簡潔,層次分明,內容明了而不失含蓄,方法上具體描寫與概括相結合。人物個性特征與生活原型的有效對位。學生在學習文本中感悟了文本的重要內容,理解了人物的情感態(tài)度的同時,對含蓄處深入深思考,對概括處再具體對人物進行情感對話,找個性,覓共性。多方位挖掘資源開展學習,思考碰撞,學生建立對文本的認識會更豐富,對人物認識會更立體更形象。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才會充分被調動,創(chuàng)新潛能才會被激發(fā),課堂才會彰顯靈性,充滿多彩。如《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中“瞧,那些盛開的花朵多像兒子紅撲撲的臉龐啊!”這句話是寫兒子給父親高爾基栽種的花開得很美麗,很可愛,高爾基看了心情很高興。但教師積極引導學生思考,高爾基把花朵比作兒子紅撲撲的臉龐,是為什么呢?有什么情感想表達。學生思考交流認為高爾基是在贊美花的同時,感謝兒子對父親的辛勤付出,是兒子給他送來美麗的花朵,讓他享受生活,不再孤單寂寞。同時表達高爾基對兒子的思念。這些想法和情感的流出就是學生對文本含蘊處再學習再積淀。文本結尾總結處: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是父親高爾基對兒子的期望,那么期望兒子怎么做呢?資源來了,機會有了,學生積極思考,“給”就是對別人的奉獻,“拿”就是從別處過索取,高爾基希望兒子要多對別人奉獻,少從別人那里索取,這樣生活才會多么愉快。理解后老師對此機會再把握,資源再生成,問學生生活中你對別人奉獻了嗎?是怎么奉獻?話題一出,學生積極性可高了,各有不同,有一點相同的,多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讓自己更開心幸福。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
生活中的學生有不同個性,不同的知識基礎,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作為學習文本的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就會有不同的學習收獲,不同的情感體驗和感悟認知。教學活動中老師就要充分遵守少批評多鼓勵學生,個性不同的學生要鼓勵其對文本的自我理解,讓其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理解與感悟。在學生中開展合作交流,展示不同的學習成果,讓學生在同一陣地同一平臺學習,借鑒、享用共同的智慧結晶。
如:《嫦娥奔月》中,眼看就要搜到百寶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藥一口吞了下去。學生讀文后教師適時啟發(fā):嫦娥為什么一口把仙藥吞了下去。有的學生說,嫦娥也想長生不老,有的學生說如果嫦娥不搶先吞下仙藥,仙藥就會被貪婪的逢蒙吃了,那將會坑害更多的人。有的說,嫦娥這樣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更多的百姓。一句話引出學生多種不同的認識。這就是不同個性,不同學生而產(chǎn)生的學習資源。教師再次引導學生對資源進行比較分析、整合,提出你認為嫦娥是怎樣的一個人。學生說,嫦娥是一個舍己為人、心地善良的人,有的說嫦娥是一個機智勇敢的人,這樣學生對嫦娥的認識不僅停留在美麗善良上,對嫦娥的良好品質上升到了一個高度。
三、課外拓展延伸
學生的學習基本上是在學校,在課堂,學生對生活的感悟與體驗能力比較低,直接影響學生對生活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如果在課堂文本學習的基礎上,將學習拓展延伸至生活,無疑會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實現(xiàn)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圍繞語文單元訓練重點,開展學生感興趣的課外活動。如蘇教版五年級的語文(上冊)第二單元幾篇課文均是以走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為主題進行設計,文本學習中可適當滲透自然常識,學習后適當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搜集、活動,感受大自然的物、顏色的形狀與物的成長變化,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這樣把課堂引向生活,走向自然,既開拓了學生眼界,又豐富了學生知識。
2.拓展與課中生成資源有關的綜合實踐活動。如社會調查、專題訪問、游覽參觀等,把課內獲得的知識方法、經(jīng)驗遷移運用到課外實踐中,通過實踐活動,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能力得到了增強。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教師在走近文本,依托文本培養(yǎng)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同時,有效挖掘利用課中、文本里的生成資源,學生的情感會升華,能力會增強,感悟會加深,教學活動更多姿多彩,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生命感悟能力。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