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學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改革與發(fā)展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而語文教學則是高中教學中的重點內容,語文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對于提高學生的漢語水平、培養(yǎng)其綜合素養(yǎng)具有重大的意義。本文以高中語文教學活動為中心,借鑒了陶行知的教學思想,從主體意識內涵出發(fā),探究了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方式。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主體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在提倡生活化教育以及創(chuàng)新性教育的今天,高中語文教學改革已經成為當下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對于教師和學生而言,“教、學、做合一”則是學生和教師共同追求的教學境界。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需要將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有機結合,以此釋放語文教學的動力。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行是知之始。因此,高中語文教學也要充分關注實踐的力量,將教學活動和實踐活動相結合。
一、主體意識的內涵
主體意識主要包括能動性、自主性以及創(chuàng)造性等方面的內容。能動性是指作為社會人所具有的基本性質,即通過自身行為方式以及思維模式的作用可以對外界環(huán)境做出反應以及改變。而自主性是指按照個體思維方式的支配能夠開展某項活動感。創(chuàng)造性是指在自主性以及能動性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以及自身思維方式作出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是自主性以及能動性的延伸。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方式
(一)明確語文學習的目的和意義,調動學生主動提問積極性
在陶行知創(chuàng)立生活教育理論的同時,他也提出了創(chuàng)造教育的理論,即培養(yǎng)學生自主發(fā)現、自主創(chuàng)造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陶冶性情、鍛煉思維的能力。而陶行知創(chuàng)造性教育的思想具體表現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就是促進學生明確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和精神。首先,教師要向學生明確語文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即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提高科學文化素質、培養(yǎng)實踐能力和語言的應用能力。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思考“我為什么要學習語文”“語文學習能給我?guī)硎裁础薄罢Z文的學習將使我成為怎樣的人”等問題,解除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猶豫,強化學生的語文學習動機,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課堂中積極提問的興趣。同時,高中語文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空間,增強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律意識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學習意識。
(二)科學安排教學過程,激發(fā)學生主體意識
“教學做合一”作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的意識,通過實際動手訓練探索知識、掌握知識,因此,要科學安排教學過程:第一,課前準備。學生是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在語文學習開始之前,教師可以首先向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和思考內容,引導學生廣泛收集資料,進行調查和實踐,在實際動手操作中感悟語文學習的樂趣所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先行者。此外,課前準備也有利于進一步提高課堂學習效果,增強課堂教學效率,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1]。第二,課堂安排。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中,要充分調動課堂學習氣氛,使學生明白教師授課的重點所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思考力,利用各種方式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如教師和學生之間目光的交流、教師肢體語言的表達等都是積極有效的交流方式,學生在該過程中感受到教師的重視和關注,自身的參與意識也將被調動。例如在教授《鴻門宴》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項羽、范增,在班級進行演出,學生可以大大提升學習的興趣。第三,課后反饋。課后反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一直是處在一個相對空白的環(huán)節(jié),許多語文教師對于課后反饋重視力度不夠,甚至直接忽視了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而要想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課后反饋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十分必要的,教師要對學生課后語文學習的情況進行了解和記錄,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困惑和難題,同時要對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進行適當調整,以此提升教學效果。
(三)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帶領學生感受學習的快樂
陶行知先生認為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才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將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快樂相結合才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標。因此,如何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是教師的首要考慮內容,主要從以下方面出發(fā):第一,督促學生關注漢語的發(fā)展,提高語文敏感度和興趣。當前高中語文課程的語文教材中所選用的課文大多與時代發(fā)展緊密結合,因此,要引導學生多關注時代發(fā)展狀況,了解最新發(fā)展態(tài)勢,提高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第二,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有效的學習方法應將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及課后復習鞏固三者相結合,此外,應建立完善的知識結構,找出語文知識之間的聯系,提高知識學習的系統(tǒng)性,避免知識零散、不成體系的現象出現,從而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效率,進而激發(fā)學生課堂提問的興趣。第三,理論結合實踐,增強高中語文知識的現實參照性。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與教育密不可分,“過什么樣的生活就受什么樣的教育”。語文學習的目的在于將學習成果運用于實踐,因此,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社區(qū)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主體意識。
(四)使用各種互動平臺,保持語文教學溝通的順暢和連續(xù)
在培養(yǎng)高中生語文學習主體意識的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發(fā)揮著主導性的作用。傳統(tǒng)教學觀念認為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體,而事實上無論教學改革如何進行。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都是處在一個共同體之中的。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協(xié)調和相互配合也就是教學的進行過程。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一方面,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進行互動可以強化學生被關注、被重視的心理感受,激發(fā)學生學習信心;另一方面,課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則是教學反饋工作開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互動是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交往的核心。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以及互聯網的普及,各種社交平臺和交流中心也紛紛興起。社交平臺的興起意味著溝通渠道的拓寬和豐富,同時也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媒介和平臺。通常情況下,教師可以利用QQ空間或者微信朋友圈等公共的社交平臺將語文教學課程資料進行通知和擴散,而網絡平臺中的資源也是極其豐富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關注微信公眾號或者興趣圈子獲得一些關于語文學習的資源,這些資源既有權威的教學資料,也有語文學習愛好者自身的經驗總結。通過開展以上信息接收、搜集、整理活動,學生將深刻地感受到自身學習主體的身份和角色,從而進行正確的學習定位。
(五)建立恰當的成績評價與鼓勵體系
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不僅需要積極有效的開發(fā)和引導,還需要利用正確的方式進行強化和保持。語文成績評價和鼓勵體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另一方面也能夠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體意識加以長久的保持和提升。陶行知先生也曾經倡導,教學過程中要以保護和尊重學生天性為前提,因此,成績評價和鼓勵體系的建立要以尊重學生學習天性為基本原則,對學生取得的成績進行鼓勵,而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解決。成績評價和鼓勵體系的建立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競爭意識和參與意識,同時也能夠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自身,形成完整客觀的自我認知體系,以此更好地進行學習。首先,成績評價和鼓勵體系包含的內容應該力求豐富,評價標準明確,評價指標多樣化,評價過程透明化、公開化。其次,教師要在成績評價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主體意識,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精神。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有賴于教師以及學生的相互配合,重視學生學習主體的精神,充分激發(fā)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動力。因此,教師應該從明確語文學習的目的和意義,調動學生主動提問積極性、科學安排教學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帶領學生感受學習的快樂、使用各種互動平臺,保持語文教學溝通的順暢和連續(xù)、建立恰當的成績評價與鼓勵體系等方面出發(fā),將生活化教育、平民化教育回歸到高中語文教學中,全力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提升高中語文教學效果,促進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的進行。
參考文獻
[1]陳瑤.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主體精神的培養(yǎng)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5.
[2]張峰.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yǎng)[J].教育教學論壇,2014(33).
[3]黃鋒盛.試論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yǎng)[J].新課程學習(中),2013(6).
(編輯:鐘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