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吟誦是我國誦讀古典文學作品特有的傳統(tǒng)方式,它既遵循語言的特點,又根據(jù)個人的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韻,把作品中的喜怒哀樂、感情的起伏變化,通過自己抑揚頓挫的聲調表現(xiàn)出來。令人遺憾的是,吟誦被人為割裂,一度淡出了現(xiàn)代國人的視野。本文就為什么在麗水學院推廣吟誦,如何實踐吟誦教學及在實踐過程中碰到的一些困難提出個人見解,希望吟誦古典文學作品能成為麗水學院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關鍵詞】吟誦;實踐;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吟誦,是介于念讀與歌唱之間的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一種口頭表現(xiàn)方式,是吟誦者通過聲音形象來表達自己所感悟的詩文內容與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既是古人的一種讀書方法,又是欣賞和創(chuàng)作古詩文的手段,有著兩千年以上的歷史,代代相傳,人人皆能,在歷史上具有重大的文化價值。
中華經(jīng)典詩詞和古典文學作品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怎樣繼承這份文化遺產(chǎn),中國人在歷代的傳統(tǒng)教育中積累了很多有效的方法,吟誦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央宣傳部王世明副部長在第三屆中華吟誦周開幕式講話中說:吟誦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繼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舉措。吟誦是當今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們不僅要及時搶救發(fā)掘、整理研究傳統(tǒng)吟誦,同時也要在社會和學校中積極推廣普及[1]。
一、在校園中推廣吟誦的目的
(一)吟誦是引導學生讀中華經(jīng)典的重要手段
“長期以來,我們止步于經(jīng)典的扉頁前,輕易不敢翻開。甚至身為語文老師,不少人已經(jīng)連章回體小說都讀不動了。”[2]確實有這樣的現(xiàn)象存在。推廣吟誦,表面上看是學習詩詞文賦,或者說是在“唱”詩詞文賦,但在“唱”的同時,就把經(jīng)典的“歌詞”記在了腦海深處。通過這種讀書方法讀了、背了(就像唱歌一樣唱出來了)我國五千年積累的經(jīng)典之作,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就是我在校園中推行吟誦的初衷。吟誦是作者創(chuàng)作、推敲詩文的重要手段,也是讀者學習、欣賞詩詞文賦的最佳途徑。在吟誦里面,無處不滲透著中國文化對世界和人生的理解。讓學生吟誦經(jīng)典的傳世佳作,就是為了補上人文文化教育這一課,使學生在吟誦中受到心靈的熏陶和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漸構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3]。一位學習吟誦的學生說:只有通過學習吟誦才能體會古代詩詞文賦的精神內涵和審美意蘊。
南懷瑾先生也不止一次袒露自己的心得:“我們以前都開心地背,唱歌一樣朗誦。所以叫做‘讀’書,讀是開口讀?!薄拔覀円郧白x書是這樣讀的,會背來的……不要講理由,老師說讀啊,我們就開始吟唱了……這樣讀書有一個好處,心里會記住,一輩子都忘不了。”[4]南先生所說的這句話,有“讀”“背”“吟唱”,其實就是以我們現(xiàn)代人所說的“吟誦”,因為吟誦讓現(xiàn)代人聽就像是唱,所以說是“唱”著把書讀了,背了,并且是把那些“具有種子能量”的“歌詞”背到腸子里去的。
(二)吟誦是進德修身的重要方法
中央宣傳部王世明副部長在第三屆中華吟誦周開幕式講話中還提到:吟誦,讓心理喧囂和社會浮躁靜下來。我們用它來構筑中國人的精神高度,提升中國人的靈魂[5]。葉嘉瑩女士也曾說:“事實上在中國古典詩歌之傳統(tǒng)中,都還有另外一項更為微妙的感發(fā)作用,甚至比前面所提的幾種感發(fā)作用,更為值得注意。那就是孔子與弟子問答中,所顯示的興發(fā)感動之重點,主要乃在于進德修身方面的修養(yǎng),而這也就形成了中國所謂‘詩教’的一個重要傳統(tǒng)?!盵6]
學習吟誦后,一位學員說:“聽到張老師吟誦時,我感受到一種豪情、樂觀、豁達,一種激情與自信的情感,透過一個個漢字活脫脫展現(xiàn)了出來。而在聽陳琴老師吟誦《上邪》時,我突然體會到一種凄婉、纏綿的心痛。所以,雖然我并不了解《詩經(jīng)》中所有詩的意思,卻從吟誦當中真切地體會到了其中的情感,對我而言,吟誦會成為我調整情緒、人生觀的一種方式。而且是一種很直接表達情緒的方式?!边@就是因為中國詩歌透過韻律所傳達出來的感發(fā)力量可以陶冶學生性靈、變化其氣質。吟誦詩歌主要貴在能將古人詩歌中原有的韻律與自己讀詩時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生命和詩人的生命結合起來,令詩歌的生命延續(xù),生生不已。這就是中國詩歌的吟誦之妙[7]。正如陳琴老師說,文字是修正靈魂的良藥[8]。
二、吟誦教學實踐
(一)搭建實踐平臺
1.舉辦興趣小組。
2013年9月開學后,作為小學教育113班的班主任,首先向自己班的學生傳播這種中國式讀書法——吟誦。然后又向當時自己任課的班級,小學教育123班和小學教育124班學生傳播。3個班中喜歡這種讀書法的學生聚在一起,大家一起觀摩、學習。當時手頭資料十分匱乏,大家都是因為純粹喜歡,就確定每周四中午學習一小時,一起學習了《蒹葭》《楓橋夜泊》《春宵》《漁家傲》《蘇幕遮》《橘頌》《陋室銘》等古典詩詞的吟誦,吟得不亦樂乎。
2.成立社團——行知吟誦團。
隨著學生學習熱情與日俱增,在2014年10月正式成立了“行知吟誦團”。成立之初,社員以之前興趣小組成員居多。大家仍堅持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如吟誦規(guī)則、入聲字的識別和處理、觀摩名家吟誦古典詩詞、自主學習吟誦經(jīng)典詩詞等。
3.開設全校性講座——《活色生香的漢詩文吟誦》。
時光流轉,眨眼到了2015年。2015年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了《活色生香的漢詩文吟誦》的講座。將近200位學生參加,講座后,學生反響強烈,學生在教師教育學院學習委員群里的留言:“今晚講座很精彩”“講課的老師多才多藝啊”“求現(xiàn)場直播”“我以前從未知道這種吟誦方式,收益頗多,也想?yún)⑴c學習中”。
4.開設開放實驗項目——《中華經(jīng)典吟誦》。
2015年初、2016年初開設開放實驗項目《中華經(jīng)典吟誦》。學生報名人數(shù)出乎意料得多,課程安排在每周四中午12:00—13:50,共計32課時。項目極其成功,學生不僅到課率高,而且勤于課后實踐,每位同學都留下了學習吟誦古典詩詞的感悟及各自吟誦的音頻文件。
在實驗報告中,有學生這樣寫道:參加吟誦課我最大的體會就是,讓我知道了一種新的讀詩方式,并且發(fā)現(xiàn)吟誦不僅是在教學上有指導性作用,而且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需要通過吟誦一些國學經(jīng)典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來更好的認識世界,認識社會,知道如何與人和諧相處,培養(yǎng)自我的優(yōu)良品德。但現(xiàn)在知道吟誦,了解吟誦的人不是很多,我覺得可以在大學里開設這門課程,讓學生受到吟誦的感染,然后傳播出去。還有同學如此表達:“我參加的是中華經(jīng)典吟誦課程,十分喜歡將古代詩文吟出來的感覺,很悠揚,像跨越了時空一樣。能夠參加這樣的項目我很開心?!薄巴ㄟ^張老師的中華經(jīng)典誦讀課學習,我覺得收獲了許多:學會了靜下心來,用心去感受中華經(jīng)典文化,感受前人給我們留下的財富。正是張老師的課,我了解到了古人獨有的韻味,感受到了古人在生活中的消遣方式,明白了古人之所以不無聊的原因了。有這么有趣的誦讀方式又怎么會無聊呢?所以我希望張老師的這門課能夠在全校范圍內進行推廣,讓更多的學生來感受著中華經(jīng)典,從而更好地傳承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钡鹊?。
讀著學生的留言,心中充滿感激之情。很感謝學校教務處開設這個項目,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供吟誦課程施展。“萬事開頭難”,斷了100年的吟誦,再次拾起已經(jīng)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我會堅持著。吟誦是漢詩文的一種讀法,只有學習了吟誦,你才能正確理解經(jīng)典詩文,進入古人的世界。
5.舉辦校級首屆吟誦比賽
2016年初,申報了麗水學院第一屆吟誦比賽,學生報名積極,10月份將舉行決賽比賽。
(二)主要吟誦內容
蒙學類:《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guī)》《聲律啟蒙》
四書五經(jīng):《大學》《論語·學而篇第一》
《詩經(jīng)》:《木瓜》《桃夭》《鹿鳴》《東方之日》《淇奧》《擊鼓》《卷耳》《蒹葭》《黍離》《蓼莪》等
《楚辭》:《橘頌》《國殤》《東皇太一》《離騷》(節(jié)選)
漢樂府:《上邪》《長相思》《行路難》《將進酒》《木蘭辭》等
古體詩:《所見》《憫農(nóng)》《望岳》《月下獨酌》《金陵酒肆留別》《春江花月夜》等
近體詩:《池上》《江南風李龜年》《楓橋夜泊》《涼州詞》《出塞》《秋思》《春日》《春宵》《別董大》《過故人莊》《賦得古原草送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登金陵鳳凰臺》《登高》等
詞:《一剪梅》《浣溪沙》《聲聲慢》《江城子》《漁家傲》《憶江南》《水調歌頭》《青玉案·元夕》《長相思》等
散文:《誡子書》《五柳先生傳》《愛蓮說》《歸去來兮辭》《蘭亭集序》等
(三)吟誦實踐教學方式
1.教師示范,激發(fā)興趣。吟誦是一種讀書方法,千百年口口相傳。首先認真聽教師或音頻的示范。
2.帶領學生吟誦,掌握技巧方法。帶領學生吟誦原文,讓充滿律動的讀書聲滋潤學生的心靈。吟誦教學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3.學生自主吟誦,鞏固提高?!皶x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多次反復吟誦,既能把吟誦調熟記于心,更重要的是把經(jīng)典記在腦子里。在熟練的基礎上,達到聲我兩忘的境界,自然會發(fā)現(xiàn)聲音和經(jīng)典內容意境的相符之處。吟誦的規(guī)則也在循序漸進中慢慢滲透。
(四)實踐教學成
1.錄制并保持了吟誦詩文的音頻文件。
每位學習吟誦后的學生,都留下了他們吟誦古典詩文的聲音。雖然每個學生都是從零開始,但他們孜孜不倦地學習精神,以及學有所悟后的喜悅,都留在他們的音頻和文字文件中。
2.社團學生指導小學生節(jié)目獲獎。
鄭約丹同學,行知吟誦團社員,小學教育113班學生,2013年在蓮都區(qū)大洋路小學401班“雙導師”教育教學實踐,當年5月30日蓮都區(qū)教育局舉辦的全區(qū)中小學經(jīng)典誦讀比賽活動,該生指導該班學生編排的《三字經(jīng)》部分、《百家姓》部分和《聲律啟蒙》部分的吟誦節(jié)目,最終獲得全區(qū)第二名的好成績。
3.學生畢業(yè)論文開始涉及吟誦教學。
教師教育學院小學教育113班張夢婷同學的畢業(yè)論文就是關于吟誦教學的研究,題目為《吟誦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運用的策略研究》。作為論文指導師,本人盡心盡責指導,同時學生自己也高標準要求自己,不僅身體力行學習吟誦,而且翻閱了大量前人關于吟誦方面的文獻,論文成績優(yōu)良。該生在其后的就業(yè)中,因有這一特長而被用人單位提前錄取。
4.出現(xiàn)了立志成為傳承和推廣經(jīng)典教育的老師。
教師教育學院中文132班錢蘭蘭同學愛好古典文化,當她學習了吟誦課程后,就立志成為國學吟誦教師參加大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比賽。雖然沒有獲獎,但吟誦,一種讀書方法,在學生中已經(jīng)有一定的影響。
5.畢業(yè)從事小學教育的學生在活動課程領域初顯身手。
2015年9月,接到一位2015年6月畢業(yè)的學生電話,她剛剛走上工作崗位,學校讓她開設一門活動課程。她就向我討教如何教小學生吟誦古詩詞。經(jīng)過一學期的實踐,她告訴我,她驚嘆孩子們無窮的模仿能力、創(chuàng)造力和記憶力!孩子們在課間休息時間,也常常哼著剛學的吟誦調,教學內容也就在這樣唱唱跳跳中學會了。
三、吟誦實踐三年,反思及建議
(一)多渠道向更多的學生推廣
搭建更多的平臺,或尋找更多的途徑,向學生推廣吟誦。如果只了解一下吟誦半天時間即可,學會一二首詩詞吟誦也只需一二天時間,但吟誦得好需要一生時間。古代讀書人是跟著老先生在長時間的學習中慢慢形成的,是長期熏陶的結果。其實吟誦也不只是“唱”經(jīng)典,它里面包含了許多東西,套用葉嘉瑩女士的話語:現(xiàn)在大家都不學吟誦,所以真正的詩歌的微妙的地方,就很難體會。你如果真的學了讀詩,你也常常吟誦,就讓你的感覺更細膩,更沉穩(wěn),更具有人性化,你就懂得怎樣品味人生,怎樣品味人生的道德境界,感情的苦樂。你學會了聲音,你就會對于人生有更多的體會,對于吟詩有更多的體會[10]。
(二)作為教學技能亟待普及
2014年3月教育部發(fā)布《關于印發(fā)〈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其中明確指出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F(xiàn)在在中小學各年級段,都有經(jīng)典誦讀本。本人2014年在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第一中(小)學112班和211班實踐中華經(jīng)典素讀,學生都很喜歡。下課后,有送我小禮物的,有送我小點心、蜜餞之類的。禮物雖小,但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喜歡的程度。2015年11月至今又在麗水市實驗學校106班實踐中華經(jīng)典素讀,每天晨讀后,學生都是滿心愉悅地期待明天見。并且也有家長加入到清晨素讀經(jīng)典的行列。
吟誦是中國古代文人數(shù)千年來總結并傳留下的寶貴的學習方法,既是愉悅身心的方式,又是教育學習的手段,真正可以做到移風易俗、寓教于樂?,F(xiàn)在從中央到教育部,再到中小學,都在開展經(jīng)典誦讀。但怎么愉悅地讀,還是要靠吟誦。在《吟誦與詩教》一書中指出:如果能在師范生中開展吟誦教學,不僅僅是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問題,也結合著專業(yè)素質的訓練,乃至技能的獲得。其意義之重大,影響之深遠,不言而喻[11]。那么教師教育專業(yè)學生,特別是學前教育、小學教育(語文方向)、漢語言教育的學生,是不是需要掌握這一技能?
雖然我不是中文學科背景,但作為教育工作者,我覺得自己有責任、有使命使吟誦流傳下去。吟誦的普及度遠遠不夠,若要吟誦重新融入現(xiàn)代教學活動中,深入人心,還需各界人士共同探索、共同努力。
吟誦是我們中華民族引以為自豪的留給世界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它使我們對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和輝煌燦爛的成果得以更真切地了解,已經(jīng)成為傳承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國人的綜合素質、文化修養(yǎng)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5]王世明.第三屆中華吟誦周開幕式上重要講話——吟誦與傳統(tǒng)文化教育[DB/O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DEwNTAyMQ==mid=569843408idx=1sn=93d89146e292faa781009da1a4f7a7c9;scene=5#rd
[2][8]陳琴,華一欣.經(jīng)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靈魂的良藥[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11]陳向春.吟誦與詩教[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61).
[4]南環(huán)瑾.南懷瑾講演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葉嘉瑩.迦陵文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7]葉嘉瑩.吟誦,讓古典詩歌生命延續(xù)[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06-07.
[9]徐健順.吟誦與教育[DB/OL].http://pan.baidu.com/s/151qV9.
[10]葉嘉瑩.“名家論吟誦”系列——葉嘉瑩先生論吟誦整理稿[DB/OL].:
http://www.yinsong.org/bencandy.php?fid=42id=807
附注:課題來源:2014年校級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評審類),序號:6。
作者簡介:張虹霞,1975年生,浙江蕭山人,講師,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學實踐。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