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魯迅作品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試以體驗式閱讀教學為理念,以《故鄉(xiāng)》和《阿長與〈山海經(jīng)〉》為例,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的語言和情感,走近魯迅,理解魯迅。
【關鍵詞】魯迅作品;閱讀教學;體驗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現(xiàn)狀及原因
在現(xiàn)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語文課本中,魯迅作品被選編九篇。從教材的編寫來看,魯迅作品得到了高度重視,適合中學生閱讀的篇章大都已經(jīng)被編入教材,理應能喚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但北大中文系溫儒敏教授《我觀中學語文中的魯迅教學》做過一個調(diào)查,“中學時對魯迅的整體感覺為不喜歡的占了91%”,多數(shù)學生認為一提起魯迅,就想到“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只要講到魯迅作品,最后都會歸結為“反封建”或者“國民性批判”,反正“一看到魯迅的文章,就往‘深刻批判’的模子里套?!笨梢?,學生對于魯迅的理解,是從教材教輔或者教師教學的概念化結論而來,對魯迅作品的理解不是通過閱讀體驗,而是受到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被片面化、符號化。
二、理念與方法
2001年國家教育部頒布《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所謂體驗,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guī)律,“創(chuàng)造實際的或重復經(jīng)歷經(jīng)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xiàn)或再現(xiàn),還原教學內(nèi)容,引導學生由被動到主動。”而處于學習成長初期的初中生,由于時代背景不同、缺乏足夠的人生閱歷和知識儲備,閱讀魯迅作品時在語言和感情的理解上存在很大障礙。連魯迅自己也曾說:“我的文章,未有閱歷的人實在不見得看得懂?!币虼耍P者試從體驗式閱讀教學的理念出發(fā),創(chuàng)造情境,“尋找魯迅與學生之間的生命契合點、連接點,構建精神通道?!弊寣W生在情境當中捕捉感覺,走近魯迅,體驗文章中的語言和情感。
(一)激發(fā)想象,體味語言
九年級上冊第9課《故鄉(xiāng)》,開篇就呈現(xiàn)“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而后作者說“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xiāng)?”,那么“二十年前的故鄉(xiāng)”是怎樣的?在課前預習時,筆者讓學生帶著“以前的故鄉(xiāng)”和“現(xiàn)在的故鄉(xiāng)”兩個問題進入課文,請學生用圖畫的形式將兩個故鄉(xiāng)及故鄉(xiāng)中的人物呈現(xiàn)出來。繪圖的趣味性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想象力,而學生的作圖過程,其實也是對文章語言的仔細體味。
不論繪畫水平如何,學生所展現(xiàn)出來的故鄉(xiāng)圖,是通過文本細讀得來的?!盀槭裁催@么畫?你的理由是什么?”學生能夠自然地找出“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边@是一個色彩斑斕的美麗的故鄉(xiāng),一個充滿活力、朝氣蓬勃的閏土。再細看學生依據(jù)文本所畫的二十年后的故鄉(xiāng)和閏土,灰黃色的故鄉(xiāng),灰黃色如木偶般的閏土。從語言體驗而發(fā)的強烈畫面對比讓學生很容易抓住巨大的“變”,再引導學生體會畫面“變”所引發(fā)的情感變化以及造成“變”深層原因,學生便能夠讀懂魯迅的濃烈感情和深遠寓意。
(二)角色體驗,品味情感
八年級上冊第6課《阿長與〈山海經(jīng)〉》,課文難點在于讓學生理解文章當中的“兩個魯迅”,即兒時魯迅和寫作時的魯迅。“魯迅用兒童的眼睛和心理去發(fā)現(xiàn)世界,描述世界,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自覺的兒童世界的復原?!痹诶斫鈨簳r魯迅的問題上,筆者嘗試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建造精神的通道?!澳銈兗矣袥]有保姆?她是怎樣的?你們之間有什么故事?”引導學生站在了兒童魯迅的立場去看待阿長,看待“我”與阿長故事,體會“我”對阿長的感情。
而在理解寫作時魯迅的問題時,筆者設計了一個“穿越時空的對話”環(huán)節(jié),假設寫作時的魯迅回到兒童時代,再次與阿長相處,再次和阿長對話,進行一個“中年魯迅”的采訪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角色扮演,采訪者是中年時的魯迅,而被采訪者是長媽媽,向長媽媽提出兒時不敢問或沒想到要問的問題。
“阿媽,你為什么那么在乎元旦那些古怪的繁瑣的儀式?”
——“一定要遵守的!祈求神靈保佑,這樣才能夠順順溜溜?!?/p>
“阿媽,你為什么睡覺時老是擺‘大’字?”
——“舒坦唄,白天干活那么累,晚上睡覺就怎么舒服怎么睡了。”
“阿媽,你明明自己都沒見過‘長毛’,為什么還說得像真的一樣,還一心想讓我害怕?”
——“你本來就不怕阿媽,對我不大佩服,又嫌我煩。不用這樣的辦法,哪能震懾住你?”
這樣的角色體驗活動讓學生深刻體會阿長這個不幸的熱切盼望平安的勞動婦女形象,理解阿長沒有文化、粗俗、好事卻又心地善良,關心愛護“我”的復雜的人物品格。同時,學生也能夠體會魯迅對于阿長的同情、理解、感激和懷念之情,能夠體會文章結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還禮永安她的魂靈!”這個寄托全部情思的深情祝福。
魯迅的作品不論是其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個性的語言,還是豐富、深沉的人文關懷和反思意識,都值得中學生仔細品味,探討思考。而教師“就是要給學生一種開闊的視野,讓他們有更為深切的體驗。”讓初中語文的魯迅作品教學,成為一個學生與文本、學生與魯迅、學生與教師、學生與自己的多方位對話過程。
參考文獻
[1]錢理群.和中學老師談魯迅作品教學[J].魯迅研究月刊,2012(1).
[2]孫紹振.直諫中學語文教學[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3(26).
[3]楊四耕.體驗教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