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北疚木蛷摹斗钯涰f左丞丈二十二韻》入手探討詩圣杜甫。
【關鍵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站在遠處比不得走近杜甫。遠處看,他光焰萬丈,秀口一吐便是華章;走到近處,他文質(zhì)彬彬,滿面風霜。很難看到他笑,但他笑得恰到好處,與李白相當。李白的瀟灑,“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杜甫的堅毅:“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這里,我們就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走近詩圣杜甫。
神氣的杜甫: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他是書香門第名門之后,其十三代祖是杜預。杜預是西晉的名臣、名儒,不但功業(yè)彪炳,而且曾為儒家經(jīng)典《左傳》作注,其注本收入了《十三經(jīng)注疏》。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代的著名詩人,對唐代律詩格律的確立做出過重要貢獻。杜甫自幼習染儒家思想,經(jīng)常自稱“儒生”“老儒”“腐儒”。偶爾發(fā)牢騷也說“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詩歌是杜甫的家學傳統(tǒng),他說:“吾祖詩冠古”,又對其兒子說:“詩是吾家事?!痹谶@樣的家學傳統(tǒng)下,杜甫“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他自認才華可以跟揚雄、曹植等人相媲美,當朝的大文人李邕和王翰都愿意跟他交往。于是,杜甫也曾非常神氣地向世人宣稱:“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憑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博大偉才,立下“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鴻鵠偉志。在泰山“蕩胸生層云”的意境里,更是胸懷著“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的萬丈豪情。
困頓的杜甫: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杜甫在他三十五歲時(746年)到了長安,十年客居。那個時候的長安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京城。東西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全城除去城北的皇宮和東西兩市,共有一百一十個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坊,坊與坊之間交叉著筆直的街道。它自從隋文帝建立后,到天寶時期可以說是發(fā)展到了極點。里邊散布著統(tǒng)治者的宮殿府邸、各種宗教的廟宇、商店和旅舍,以及公開的和私人的園林。唐代著名的詩人很少沒有到過長安的,他們都愛用他們的詩句寫出長安地勢的雄渾、城坊的整飭、統(tǒng)治階級豪華的生活。在這樣的繁華都市中杜甫即便是懷著一身的才情,卻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反而落到一個極其悲慘的境地:“騎驢三十載,旅食京華春”。
求仕途中,三十多歲了,杜甫在長安名利場里努力奮爭,卻過著無比艱辛的生活。為了維持生活,他不能不低聲下氣,充作幾個貴族府邸中的“賓客”。當時有一小部分貴族承襲著前代的遺風,除在府邸園林中享受閑散的生活外,還延攬幾個文人、樂工、書家、畫師作為生活的點綴。他們在政治上不會起什么作用,可是據(jù)有充足的財富,隨時給賓客們一些小恩小惠。賓客追隨著他們,陪他們詩酒宴游,維持自己可憐的生計。有時酒酣耳熱,主客間也仿佛暫時泯除了等級的界限,彼此成為“朋友”。杜甫就做過這樣的賓客。他除此以外,還找到一個副業(yè),他在山野里采擷或在階前種植一些藥物,隨時呈獻給他們,換取一些“藥價”,表示從他們手里領到的錢財不是白白得來的。這就是他后來所說的“賣藥都市,寄食友朋”。正如詩句中所寫:早上敲著富貴人家的門,晚上跟在富貴人家的大肥馬后面,不辭辛苦地希望能得到權貴的賞識。政治上沒有著落,生活條件也十分艱辛,終日吃他人吃剩的殘羹冷炙。面對這樣殘酷的現(xiàn)實,他是那樣如草芥般卑微,不能不發(fā)出“到處潛悲辛”的感嘆。
詩中對于生活狀態(tài)的描寫略顯夸張,但心境卻是絕對真實。生活雖然還沒有馬上陷入困頓不堪的境地,但是在精神狀態(tài)上,卻已經(jīng)是近乎崩潰的邊緣。這種悲涼的心境是從在長安最后一次考試開始。747年,李林甫詔征文學藝術有一技之長的人到京都就選。然而最后卻讓這次應征的舉人在考試時沒有一人及第。李林甫最疾恨文人和藝術家,因為這些人來自民間,不識“禮度”,他恐怕他們?nèi)我馀u朝政對他不利,于是擺布陰謀。揭曉后,李林甫反而上表祝賀,說這足以證明如今的民間沒有剩余的賢能。玄宗也只好這樣受他蒙混。杜甫和詩人元結都曾經(jīng)參加過這個欺騙的考試。杜甫本來把這次考試看成他唯一的出路,并且以為一定能夠成功,不料得到這樣的結果,所以他在詩里一再提到這件傷心事,感慨這是一個小人得志而才志之士被埋沒的時代。無數(shù)凡俗之才,躍龍門入金榜有如囊中取物,當時詩名赫赫,胸懷鴻才的杜甫,總也未能名入進士林,何其荒謬。唐詩盛世里竟沒有用來養(yǎng)活詩圣的五斗米!
儒者的志氣的杜甫:
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
杜甫最終還是離開了長安。開始了十五年的青春游歷,攜手詩仙,逛遍齊趙,醉飲山林。他不曾忘懷過自己的抱負,在長安的十年困守,隨著李林杜甫和隨后楊國忠當政,杜甫沒有找到合適時機;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雖也露了一小臉,隨之皇權變更又被棄之一旁。但“誰能馴”?正如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歷代士大夫當中仁人志士為數(shù)不少,可以開出長長的名單,誰身上顯著體現(xiàn)了這種君子人格、大丈夫精神?杜甫算是。那些仁人志士,大多是取得了重要政治建樹的人物,他們在國家危難時,擔起天下有道的責任,從而彰顯儒者風范。唯獨杜甫是一個例外,杜甫卻以一介布衣的身份,負起了儒家推崇的典范人格。杜甫一生,基本上是個平民又身處飄零,連安家成都草堂都是朋友幫忙修建,家置也全是寫詩討來。但當唐大舉進攻南詔多次失敗,甚至全軍覆沒。當時很多人包括高適,包括儲光羲,都寫詩討伐南詔。唯獨杜甫,清醒地看到那場戰(zhàn)爭的非正義性質(zhì),清醒地看到人民的生活受到破壞。所以,他寫出了著名的《兵車行》。這樣的詩,當時其他詩人都寫不出來,只有杜甫能寫。繼而走出了一位憂國憂民的京兆布衣——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在杜甫草堂有一幅清朝人張駿的臨摹作品,母本是唐朝流傳下來的宮廷畫師為大臣們畫的寫實畫像冊??梢哉f這幅畫算是最接近杜甫的真實面貌,細細一看:臉比較瘦,骨相突出,丹鳳眼,嘴唇比較厚,有點齙牙的意思。但是看來看去,總覺得看不夠。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