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代的差異使古詩教學與鑒賞難度加大,如何讓學生更好地進入古詩詞的意境中呢?如何把握古詩特點,實施有效引領呢?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本文探討了古詩閱讀教學中的引領策略:細讀品味、想象還原、體悟情感,文章對于高中古詩閱讀教學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古詩閱讀;細讀品味;想象還原;體悟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中國自古就是“詩的國度”,但如今古詩在日常生活中已經難覓蹤跡?,F實中古詩的式微和現代傳媒的發(fā)達,致使高中古詩閱讀教學陷于尷尬境地:學生更樂于接受聲光色制造的醒目直觀刺激的電子圖像信息,很難靜下心來閱讀古詩中的文字信息;古詩中的話語系統(tǒng)、話語方式與現實生活相去甚遠,易讓學生產生隔膜感,難以產生共鳴、深入體悟,從而產生望而生畏甚至望而生厭的心理效應。
詩歌是文學藝術的最高形式,鑒賞時有較高的難度。而中國古詩在世界詩歌領域中自成體系,善用片斷高度概括現實世界,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筆力輕淡、詞氣安和(錢鐘書語)等特性,這些使它的鑒賞難度劇增。但是古詩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訓練審美思維能力、加強美感體驗、增強生命質量,而且《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中要求:“要努力提高對古今詩歌語言的感受力,體味詩中的積極情感,提升審美能力和境界”。因此,筆者認為在高中古詩教學中要把握古詩特點,有的放矢地引領學生深入分析領悟古詩魅力,才能讓學生在古詩世界中優(yōu)游自足,而不至于浮光
掠影。
一、引領學生細讀詩句,品味語言的精練
學習古詩,首先呈現在學生面前供其閱讀的就是具體話語系統(tǒng),也就是古詩的表層結構——“言”。于漪老師認為:“(教師要)把語言文字的魅力教出來,表現人的思想情感,表現人的生命力,因為語言就是生命?!倍以姼枵Z言較之其他文學語言更具有含蓄性、精煉性,古詩篇幅短小,高度凝練,教師要引領學生細讀詩歌、抓牢詩句、咀嚼字句,品味出詩歌語言的精煉美。
在《琵琶行》教學過程中,分析品味白居易運用平白淺易的語言描寫出的音樂佳句是一個重難點。教師要引領學生緊摳每字每句,如賞析“大珠小珠落玉盤”時,要引領學生將詩句作剝筍式分析:“珠”“玉”分別具有怎樣的特性,為何要有“大”和“小”珠,“大珠”“小珠”落在“玉盤”上產生了怎樣的效果,這樣的描摹能讓讀者對琵琶音樂產生怎樣的感受?學生經過思考、交流,逐步明晰:大大小小的晶瑩圓潤的珍珠彈跳著落在碧綠剔透的玉盤上,發(fā)出錯落、悅耳、清脆的聲音,如同琵琶大弦小弦錯雜彈的聲音,珍珠、玉石是高貴典雅的珍寶,所以這七個字不僅生動地描摹出聽覺效果,還傳遞出視覺效果,讓讀者感覺音樂質感。經過這樣的細讀,學生就能深切感受音樂之美,更能品味出詩人筆下煥發(fā)出的辭采之美!
中國古代詩人歷來注重煉字,“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力求找到最精確的情感對應語言,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效果,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引領學生尊重語言、解讀語言:品味杜甫“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中“自”、“空”的荒涼落寞;體悟李賀“老魚跳波瘦蛟舞”那“老”和“瘦”凸顯的奇峭;感受柳永“楊柳岸,曉風殘月”里透過“曉”和“殘”傳遞出的淡淡憂傷……把握語言本位,才能體會詩人在直觀的語言中蘊含的豐富內涵。如果遠離語言解析詩歌,就會使古詩閱讀教學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二、引領學生填補想象,還原形象的豐富
“言者,明象者也。”細讀精煉的詩句之后,教師要引領學生深入感受言辭所塑造的形象。古詩中的藝術形象是高度概括的,不像小說、戲劇那樣細致、鋪展,這就需要引領學生在鑒賞古詩時,結合自己的閱讀經驗和人生經驗進行填補,并加以想象、聯想,從而還原充實古詩中的藝術形象,在心中描繪出豐富可感的“象”。
《氓》中用六個小節(jié)共240個字高度凝練地講述了一個曲折的愛情故事的始終,而且刻畫了鮮活的主人公。教師不僅要引領學生還原敢愛敢恨的女主人公,品析即使在當今時代也熠熠生輝的女子形象,領悟人性恒久價值,還要引領學生分析還原被忽略的男子形象,領悟“國風”的現實主義藝術魅力。男子雖是女子形象的襯托,卻是一個矛盾的鮮活的形象,詩開頭就用寥寥數句勾勒出了男子的形象:一登場時一副忠厚老實、笑嘻嘻的樣子,但他性格的另一極卻是有謀略地打著以布換絲的幌子和女子談論婚嫁,并在女子拒絕婚事后暴躁發(fā)怒。正如劉再復先生的性格二重組合論所說的,任何一個人的性格都是相反兩極構成的。男子既有年少時對女子的深情款款、信誓旦旦,也有女子年老色衰后的薄情、不專一,正是這些具體的、活生生的性格元素構成了“氓”這個富有生活氣息的立體的負心漢形象。
在引領學生還原詩歌形象時,切不可將詩歌中的形象和現實中的形象等同,不可用現實、史實的真實強求詩歌形象的真實,不可用社會反映論對詩歌按圖索驥,因為詩歌的形象是由想象、夸張、強化、提煉等手法創(chuàng)造出的藝術真實。在《涉江采芙蓉》的一堂公開課中,教師引領學生探究詩歌的抒情主人公是誰,有的同學認為從“所思在遠道”可以推斷抒情主人公是女子,女子思念在遠道漂泊的男子。又有同學認為從“涉江采芙蓉”“還顧望舊鄉(xiāng)”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是男子,男子在遠游時思念故鄉(xiāng)和故鄉(xiāng)之人。課堂上爭論糾結,致使拖沓無效。這樣的引領就顯得過于拘泥現實了,提倡學生根據閱讀前言中的情感體驗,自由選擇男性視角或女性視角進入詩歌陶冶、體驗、感受,從而體悟出詩中“目標始終在地平線盡頭”“生活在他鄉(xiāng)”的隱喻。
三、引領學生深入挖掘,體悟情感的內斂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保ā睹娦颉罚┳怨乓詠恚娋褪菫榱恕把灾尽?,為了抒發(fā)心中的思想情感,情感是詩歌的靈魂。中國古典詩歌的情感大多是節(jié)制內斂的,追求恬淡平和之美。所以,在細讀詩句、還原形象后,還要透過語言的絲絲縷縷和生動豐滿的形象,引領學生深入挖掘,體悟詩句深處蘊含的充沛情感。
在學習《聲聲慢》時,一位學生發(fā)現問題:“李清照既然覺得時間漫長,為什么還要在冷清的家里‘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而不去找朋友玩或者逛街打發(fā)時間呢?”這個發(fā)現是學生還原到自身行為觀照詞人得出的,是引領學生對比自身和詞人的人生經歷和情感,從而深入體悟易安情感的良好契機。學生知人論世、整體研讀全詞就能明確:此時易安丈夫已逝,親人離散,生活艱辛,心情悲愁,深重的哀愁無人可訴、無法排遣?!按皟骸笔且粋€封閉的符號,隱喻著詞人內斂的內心世界。當然,易安創(chuàng)作時不是原生態(tài)地再現生活,而是選擇最能表現情感的意象和細節(jié)。
古詩閱讀教學中的許多問題只要深入感悟到詩人的情感就能迎刃而解。學生學習辛棄疾的詞作時,往往被他詞中堆砌的典故弄得昏頭昏腦。譬如“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中借用了《世說新語·識鑒》魏晉名士張翰的典故。原文道“時人皆謂為見機”,贊揚張翰淡泊名利、灑脫不羈的風度。但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以《世說新語·識鑒》之原意去理解這個典故卻行不通。因此,我引領學生通過閱讀注解先把握“他的詞中多表達自己內心的憤慨之思和愛國之情”這一辛詞的情感主題,再思考莼鱸之思典故在本詞中的內涵和用意。學生經過自主的探究就會明白:作者借用莼鱸之思典故雖有感慨有家難歸的鄉(xiāng)愁,但主要是反其意而用之,含蓄曲折地表達出對只關心自己私利而不顧國家安危的南宋官員的憤慨,以及自己不愿為家舍國的愛國之情。
可見,在古典詩歌閱讀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體悟詩人內心幽情,與詩人產生共鳴,才是真正地讀懂了詩歌。
在高中古詩閱讀課堂上,教師要抓住古詩特點,有效地引領,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與詩歌不斷“相遇相知、相知相融、相融相生”,依據本文從外到內,層層深入,共同形成古詩閱讀的“召喚結構”,彰顯特有的藝術魅力,那么就不會使古典詩歌成為虛幻的仙境,不知所蹤。切不可只關心考綱考點,研究答題技巧,使人文內容被剝離,助長學生的功利心,使古詩失去魅力。
參考文獻
[1]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吳琛.“文本細讀”:高中古詩教學的新視野[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5).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