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離不開問題,問題是打開思維閘門的鑰匙。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有效追問,不僅可以喚起學生的注意,更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的思路與語文課堂形成有效共振,從而為有效課堂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語文課堂;追問;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追問,是一種教學藝術(shù),在語文課堂上有效的追問,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讓課堂閃耀瞬間的驚喜,而且,在教師的有效追問下,學生能夠發(fā)揮自己的個性化解讀,充分展示自我,讓課堂成為學生快樂交流的舞臺。新課標強調(diào)“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而有效追問就很好的對此進行了詮釋,可以說,有效追問讓我們的更加精彩,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應(yīng)該引起重視。
一、糾錯追問,潤物無聲
潤物無聲,高效的課堂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掌握了知識。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由于學生理解能力的不足,出現(xiàn)理解偏差甚至錯誤的情況是不可避免的。面對學生的理解錯誤,教師不能生硬否定,而是要抓住文本的關(guān)鍵進性適當?shù)囊龑?dǎo),同時激發(fā)學生反思、探究的熱情,這樣會收獲意料之外的驚喜。
例如在教學《孔乙己》這篇課文時,在引導(dǎo)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提出來這樣的問題:“在文本中,還有一群冷漠的看客,這些人總是在嘲諷孔乙己,那么,同學們想一想,這些人對孔乙己的命運有沒有影響?”通過大家的分析討論,形成了這樣的看法:“正是因為周圍人的冷漠,才讓孔乙己最后悲慘地死去。同時這樣的思想也影響了作者魯迅,使他變成一個冷漠的人?!蓖ㄟ^學生的回答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將文中的主人公“我”理解為就是作者魯迅,這顯然是錯誤的。于是教師追問:“這里面的‘我’真的是魯迅本人嗎?那么我們接觸過的魯迅先生的那么多作品,里面都是魯迅先生嗎?而且魯迅立志用語言文字喚醒麻木的中國人,那么他還會以冷漠的態(tài)度對待孔乙己嗎?”經(jīng)過教師的點撥,學生恍然大悟:“小說里的‘我’不一定就是魯迅本人,只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一個角色,但是卻具有很深的意蘊?!?/p>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由于思維定勢等方面的原因,學生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錯誤,教師要抓住錯誤之處,及時追問糾錯,引導(dǎo)學生在關(guān)鍵點深入探究,這樣就可以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正確的方向,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深入解讀,而且還會收獲意外的驚喜,讓課堂教學獲得良好的效果。
二、啟迪追問,畫龍點睛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既有教師的精心預(yù)設(shè),也會出現(xiàn)動態(tài)生成,讓我們的教學資源更加豐富,讓學生收獲更多的知識。而作為語文教師,就要注意抓住這些生成性的資源,對學生進行啟迪追問,讓學生的智慧碰撞,深入思考,獲得自己獨特的體驗。
例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時,在教學百草園一段的過程中,教師預(yù)設(shè)了這樣的問題:“作者用了細膩的筆墨來描述百草園,從中不難體會百草園是‘我’生活的樂園,那么作者為什么還要寫關(guān)于美女蛇的內(nèi)容呢?”這個問題已經(jīng)提出,馬上就有同學說:“這是在說長媽媽封建迷信,或者百草園中真的有不干凈的東西存在?!边@樣見解可以看出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還不透徹,還流于表面,于是教師進一步啟迪追問:“那么,同學們想一想作者對美女蛇的故事抱著怎樣的態(tài)度?是感覺有趣還是害怕?”這個問題將學生的視線再次引向文本內(nèi)容,在大家的深入思考下,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當然非常喜歡聽美女蛇的故事,這樣對于這段內(nèi)容就有了自己的理解:“作者之所以選擇講述美女蛇的故事,目的就是讓百草園籠罩上一種神秘的色彩,這樣的故事對小孩子來說更有吸引力,這樣就讓百草園更加充滿趣味性,真正可以稱得上是孩子的樂園?!?/p>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可以發(fā)現(xiàn),由于學生的理解不夠深入,因此對文本的關(guān)鍵內(nèi)容掌握不夠透徹,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就會出現(xiàn)一些意想不到的解讀,這就是課堂教學中的動態(tài)生成。而教師通過有效的追問,將這種資源巧妙處理,畫龍點睛,引導(dǎo)學生的思維逐漸深入,提高了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
三、順延追問,水到渠成
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對某些知識的理解困難就會導(dǎo)致整個課堂的停止不前。這時,教師不能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而是要順著學生的思路引導(dǎo)學生思考,為學生撥開眼前的迷霧,找到突破點,獲得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教學《十三歲的際遇》這篇課文時,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學生對“喜歡讀北大的書,更喜歡讀北大的人”這句話的理解出現(xiàn)了困難:“‘北大的書’,我們當然理解,因為在北大的圖書館中藏著的書籍浩如煙海,但是‘北大的人’怎么理解呢?”面對學生的問題,教師引導(dǎo)學生理解“北大的書和人”,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順勢追問:“‘書’當然能讀,‘人’怎么讀呢?這里的‘讀’我們怎么理解?”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再次深入文本解讀,學生找到了北大學生身上的特殊氣質(zhì)——“敏感,純潔,機智,生機勃勃”,還找到了北大的老師的內(nèi)涵——“嚴謹治學,以誠待人”,于是體會到“讀北大的人”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當學生的理解出現(xiàn)了困難,教師不要急于公布答案,而是要在學生基本了解的基礎(chǔ)上順勢追問,引導(dǎo)學生在細節(jié)處反復(fù)品味,體會文本中的深刻寓意,體會作者的匠心獨運,這樣才能化難為易,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獲得知識。
總而言之,有效的追問讓學生的思維處于高度集中和活躍的狀態(tài),引導(dǎo)學生積極思考,獲得深刻的認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追問的重要作用,順學而“追”,以“問”促思,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讓閱讀課堂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編輯:龍賢東)